全球共生

生態要统筹,共生是灵魂 ——读十九大报告,兼论中文“共生”概念的英文对译

生態要统筹,共生是灵魂
——读十九大报告,兼论中文“共生”概念的英文对译
 
钱 宏
 
(Institute for GlobalSymbiosismPresident,Visiting scholar of Fudan University)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近平报告的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指出: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態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態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態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贡献。”
 
--摘自习近平19大报告
 
十七大,第一次把“社会建设”和“生態文明”写进执政党的政治报告;
 
十八大,第一次将“生態文明建设”提到贯通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走进社会主义生態文明新时代;
 
十九大,第一次把“和谐共生”写进执政党政治报告,第一次将生態文明提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并且把生产、生活、生態作为统筹性连贯内容,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之中。
 
基于此,陽子整合“生態要统筹,共生是灵魂”十个字加以概括,就教先进!
 
 
我一直相信,“共生”,写进中国执政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是必然的,但什么时候写进有一定的随机性。说实话,共生,写进19大报告的十三个“基本方略”之一,有点超出我的预期,我原来估计(去年底有文为证):
 
19大会比17大、18大更加特别突出“生態文明”,但可能要20大,才正式涉及“生態文明的灵魂”--共生!
 
然而,我十分遗憾的是,十九大新闻中心发给各国媒体和记者的《十九大报告》“(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英文版翻译“9.Ensuring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中,居然没有“共生”(Symbiosis或Symbiosism)这个关键词。
 
但是没有!这说明什么呢?
 
第一,可能是新闻中心的主事者,及翻译者的疏忽;
 
第二,更可能是在19大新闻中心主事者,以及翻译者的头脑中,可能根本没有“共生”(Symbiosis或Symbiosism)概念和意识;
 
第三,如果第一、第二条成立,不难想像习近平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意识上是多么孤独啊!
 
这是翻译问题,又不是翻译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是意识问题,是思维方式路径依赖的心理定势问题!最后,也有个对他者专业探索的尊重问题。如果说,这只是“参考译稿”,但是我知道这个“漏译”,是一位比利时一朋友发现后告诉我的,也就是说,已经在国外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供新闻媒体参考的翻译稿未能完整传达习近平十九大政治报告的意思。
 
我想正因为是参考译稿,才有必要指出,以便正式译稿中纠正弥补这个漏洞。大家一起来帮忙继续努力吧!
 
其实,同样的情况,早在中国媒体报道2013年11月2日习近平在21世纪理事会上讲到中国道路“和谐共生”时,我朋友向群4日从英国来信告之:
 
了一下英文报道中关于“和谐共生”的翻译,1、新华网:seek harmonious relations with other nations.寻求与其它地区的和谐关系;2、央视网:as well as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也要……国际体制的改革;3、中央政府网,and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永不称霸;4、China daily:没提。说明国内这些外语翻译脑子里面没有共生这个词!
 
“和谐共生”可以翻译为harmonious symbiosis,在医学和音乐方面有用此词,在社会方面还没见到;“和恊共生”可译为co-symbiosis,如同co-existance(并存),目前还没有co-symbiosis这个 用法,但是可能用起来。
 
有人说,通俗化,让人懂,是重要的,这个谁都不会否认。但这与精准传达原意并不矛盾。比如,习报告中这次出现的“戮力同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不通俗,更不是“大俗话”,还有“区块链”,在半年前也是非常不通俗的词,但表达者有新内容要表达,就得有相应的词语准确表达。我们都不是万能的,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将会有更多陌生的词汇出现,能够跟上最好,跟不上也不丢人,没必要为自己辩护。
 
且不讲如何理解“共生”,不讲通俗传播,更不讲谁望文生义,或者词语的所指、能指功能,就讲这个漏译习近平报告中“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共生”一词问题。至于用co-exisitence,还是用symbiosis,还是co-live,还是commensalism,还是sybmiosism,是第二位讨论的问题!
 
 
钱宏的意见,供方家参考:最好把“和谐共生”换一字,即把表达言语一致同调的“谐”,转换为表达心、力恊调的“恊”,表达“和实生物”,不只是“言语的和”,更是“心力的和”。“和”的意思,是指事物共襄生成的过程,和,即是共生。这样, “和恊共生”这一动宾结构的中文短语或概念,有,而且突出了“口、心、力”一致、恊调、沟通,所以用communicates中的Co作为前缀即co-symbiosis意译“和谐共生”,不直译为harmoniouss ymbiosis,再通过出口转内销翻回来:“和恊共生”。(参看钱宏据《北京晨报》2013年11月3日报道,作《习近平首次提出将“和谐共生”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通发展的道路》)。
 
钱宏之所以要在“Symbioisis”后面加“m”,造一个新词对译中文的“共生”或“共生主义”,是因为:
 
第一,正如作为农耕文明(Farming&reading civilization)的灵魂是“和谐”(harmony),作为工商文明(Industrial& Commercialcivilization)的灵魂是“权利”(rights),都是哲学概念一样,作为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灵魂的“共生”(symbiosis),必定也是一个哲学概念;
 
第二,用一个英文symbiosism,对译中文“共生”或“共生主义”,是当代中国人向世界贡献“有国际感染力的思想”的开始。共生哲学,是与中国生態文明建设应运而生,作为生態文明的灵魂,既是一整套可再生的概念构建框架,一种可形成思想气候的普惠世界观,一种可走心体行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可践行的当代性生产生活生態方式——即社会主义生態文明新时代的生活方式;
 
第三,Symbiosism的前缀“sym”,意为“在一起”(together),“bios”意为“生物”及“有品位的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而后缀“-ism”则是“主义”或“忠实于某些原则系统”之意。所以,共生哲学,讲的是从而由此发现和展开宇宙天体、地球生灵、人类社会“有无相生”、“天人和合”与“全生態持续动態平衡”的永恒创生的故事。
 
只有在Symbiosism(共生或共生主义)的意义上,才与习近平19大报告讲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建设生態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内容是吻合的。
 
 
中文“共生”对应的西语词汇,主要有三个:一个是英语、德语的symbiosis,俄语的симбиоз意思与之相当;一个是英语Conviviality。英语、德语的Symbiosis是希腊语源Sumbioun,Conviviality 则源于拉丁语(参见张永缜:《共生理念的哲学维度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5期,2009年9月,第11—18页),一是法语的Co-naissance 或commensalism,Co是communicates的缩略,同时法国人也用symbiosis。综合其意,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体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互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人类当然也是共生生物。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就不会存在生命。也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多细胞生物有机体的进化,这就是“共生起源”(马古利斯)。有的科学家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个巨大的共生有机体。更为奇妙的是,量子力学家们发现在微观世界量子海洋中的“共轭现象”与“量子缠扰”(相距感应),也是共生关系。
 
从19世纪中叶三位俄罗斯植物学家到1873年德国生物学家,以古希腊语Symbiosis对共生现象正式命名,再到美国科学家对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的证实,共生在西学语境中,同样不仅是生物学的、综合进化的,也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环境艺术设计、社会学的,宇宙学的,当然也是哲学的。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E. Park,1864-1944)曾经创造出共生体系和契洽(Consensus)体系,来认识这个世界(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60页)。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的过程(process)哲学,以共生(con-crescence,意思为growing- together)和“涵摄”(prehension)为关键词,强调万物之间相互依存感应(connectedness relatedness),Prehension,是怀特海自造新词,分别将Comprehension、apprehension去字头改换而成。
 
在美国,不仅有专门的共生学会,还兴起了强调共生精神的社会运动,这就是“深层生態学”(deep ecology)。在“深层生態学”中,“共生”主要是一种智慧,更为确切地说是实践的智慧,这就与中学语境中的共生精神契合了(Arne Naess, The Deep Ecological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Aspects. In: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ForThe 21st Century.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1995.)。
 
关于共生,更为通俗的相应意思,就是Live and let live,即“自己活,也让别人活”(何兆武,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形成的《共生宣言》,2012)或“谋求自己过得好,也要谋求别人过得好”(习近平,2012年7月7日清华大学在“世界和平大会”上的讲话。参看:新华社特稿《“人民是我们力量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2月25日电)。
 
此外,根据日本学者渡边章梧的调查,日语的“共生”对应英文的词语竟有五种之多:symbiosis;conviviality;co-viviance;living together;“co-living and co-existence。其中coviviance为日本社会学者伊东俊太郎所造新词(转自孙国柱《共生学专栏述评》,详见(日)渡边章梧:《共生学の英译はどれが适しているのか》,《共生思想研究年报2006》(东京:东洋大学共生思想研究センター编,2007),第95页)。
 
顺便说明一下,以上内容,部分在2013年11月的“中国文明网”(中共中央宣传总部、中央文明办主办)上公开发表。
 
 
我们今天这个星球,需要一种更俱内涵而广延的哲学。我们把这个新哲学命名为中文的“共生”。
 
这里,共生之“共”,讲的就是包容共享共赢、是平等平衡“一视为仨,存同求异”,即“道不同,亦相为谋”,也叫“无一物不得其所的太和境界”,所以,共生之“共”,具有恊同学(Synergetics)智慧的意义;
 
共生之“生”,讲的是“天地之大德”,是“生生之德”和“自然有为之道”,在“天道、地道、人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展开,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也叫别开生面的“自组织灵动力”,所以,共生之“生”,具有动力学(Dynamics)智慧的意义。
 
因此,共生哲学,是综合人类自组织灵动力学智慧与平衡恊同学智慧的全新思维方式、价值观,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Symbiosism)。而以往的哲学,要么偏重于动力学智慧,要么偏重于恊同学智慧,徒然捣腾出众多乌托邦悲喜剧。
共生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思维之处,是她从出发点与落脚点,既讲系统自组织的动力学(dynamics),又讲系统平衡制衡均衡的恊同学(Synergetics),由此发现和展开的是宇宙天体、地球生灵、人类社会“从无到有”、“有无相生”、“天人和合”、“别开生面”、“生生不息”与“全生態持续动態平衡”永恒创生的故事。
 
共生哲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生而具足又非独存的生灵。当人们意识到,并开始谋求自身利益(“自己活得好”)时,侧重dynamics(动力学)的自由主义及其各种变体展开,就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而当人们同时意识到,并承认他人、他者也拥有这与生俱来的权利(“也让别人活得好”)时,侧重Synergetics(恊同学)的平等主义及其各种变体展开,就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当自由主义、平等主义同时成为所有人的处世哲学时,每个人的自由就成为一切人自由的必要条件;每个人的平等就成为一切人平等的充分条件;而尊严主义、幸福主义就随之成为人们的处世哲学,于是乎,每个人的尊严、幸福也就成为一切人富有尊严、幸福的充要条件——这,就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能够达到的最高伦理境界和最大最普惠价值诉求。
 
所以,我们用一个英文“symbiosism”,对译中文“共生”或“共生主义”这一哲学范畴。
 
巧的是美国Hamilton Books公司于2006年出版过一本名为《SYMBIOSISM》的小册子,作者为科罗拉多州Charles Thomas Taylor。据作者Taylor 先生所言的“symbiosism”,也是综合了东西方各种宗教、哲学的道德传统,如其本人所言,包括了无害伦理学(the ethics of noninjury,一种古印度哲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宽宏伦理学(the ethics of magnanimity,即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最高之善),以及一种来源于古老的“黄金律”全新伦理学,作者将其称为“互惠主义”(reciprocitarianism)。这与中文“共生”或“共生主义”意思基本接近,只是缺了“共生”之“生”的自组织动力学的涵义。其实,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运动展现的“通讯全开放、能源全自足、运载全覆盖”的趋零边际成本全球共生社会,总体上也呈现为趋于共生主义思维方式及其普惠价值。
 
总之,从共产主义(Communism)或共同体(Community),到共生主义(Symbiosism)或共生体(Symbiosome)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转变,是可望整体适应“零集团时代”“零边际成本社会”的最高伦理境界和最大最普惠价值诉求的处世和处事哲学。所以说,今天人类最大的智慧是共生智慧,最大的担当是共生担当,最大的格局是共生格局!
 
陽子2017年10月18日于复旦北区望道苑开关居
文章来源:全球共生研究院 201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