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0年的报纸都白看了!这群清华美院学生的高颜值涂鸦征服了报刊界“奥斯卡”!

让插画中的中国美漂洋过海

 

中国色彩

Colourful China

在中国,看报喝茶是老干部的标配。

白底黑字密密麻麻,一千家报社印出来都是一个样,在这个“纸媒已死”的时代跟“惊艳”更是丝毫搭不上边。

但最近刷屏的《中国日报》国际版却完全颠覆了大家对“报纸”的认知:原来我20年的报纸都白看了?

美丽中国,

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

最美的是人们的笑脸;

全球化,

精致华美的刺绣底纹里,

仙鹤祥云环绕,“中国速度”日新月异;

大熊猫的力量无人可挡,
京剧,茶道,围棋,梅兰竹菊……
带你看一万种东方生活;

明令禁止偷猎大象,

粉色的爱心泡泡加青花纹理,

充满灵性的生物需要人类用心呵护;

外汇储备跌至三亿,

也不必担忧,

金融市场需要良性生态;

提到“回家”两个字,

归心似箭的海外游子,

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向故土;

到了春节,

舞狮子,包饺子,贴福字,

大家热热闹闹过大年。

如此精美华丽的版面,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引起极度舒适的配色排版,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吧!

难怪网友们纷纷表示,即便从来不看报,也想买一份收藏——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报纸先动的手。

还有出版社希望能把《中国日报》的插图集结出版,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中国风的魅力。

今年4月,这套中国风浓郁的报纸“艳压”全球同行,拿下了被称作报业“奥斯卡”的英国报业年度奖,是中国媒体第一次获得“最佳国际报纸奖”。

这一次,中国风又双叒赢了!

有人说中国设计终于摆脱了土、丑、雷,但这耀眼的荣誉背后却是一群来自清华美院的年轻人的十年探索。

多年前,李旻还是清华美院一个普普通通的美术生,喜欢涂鸦,尤其对中国风元素颇有兴趣,笔下总是流淌着独特的东方神韵。

她去巴黎画家村写生,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喂鸽子,看着异国的蓝天心驰神往:有一天一定要把我们中国的艺术带出去!

最早的时候她给杂志报刊画插画,却经常被告知不要太出格,不要喧宾夺主,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小。

确实,那个时候传统报纸一眼望去全是黑压压一片,板式单一设计老套,几乎没有多余的色彩,别说年轻人,就连“老干部”都提不起一丝阅读欲望。

她有些失望,国外的纸媒已经能拿去评奖,而我们的报纸审美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2009年她从美院毕业,进入中国日报社的时候,正赶上板式大调整,对图片的需求量猛增,她觉得机会来了。

国际版创刊的任务压下来,她没有经验也没有参照,只能拼着一股精神慢慢摸索。

那时候版面里的插图大都延续美国知名插画家诺曼•罗克韦尔的画风——夸张,滑稽,写实,虽然观点能一目了然,但一看就是“洋画”,没有中国人的灵魂。

怎么让中国日报的插画脱颖而出呢?尽管当时报社没有插画师,她只是美术编辑,但她觉得自己能做更多。

她记得老师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插画家不能一味地模仿外国流行的风格,只有具有民族味道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

后来她尝试过用剪纸等传统元素来表现图像,但又显得过于拘谨不够大方,总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人劝她:已经很不错啦,比原来黑白的好看多了。

但她不甘心就此放弃:“一定还可以更好看。”

她一个人打包了行李跑去故宫博物院学工笔画,学会用繁复的线条表现造型;又亲自跑去欧洲考察当地报纸行业,慢慢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创作方式。

那年春节,中国画师倪传婧登上苹果官网的消息刷遍朋友圈,画面里繁复耀眼的细节,喷薄而出的情绪一下子击中了她:

也许把中国元素和流行风格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她和美术部的小伙伴们分工合作,终于交出了一份自己满意的答卷。

《自行车王国的重生》

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

青春活力的男孩女孩神采飞扬,

发丝、衣纹的线条如国画般细腻流畅,

清新淡雅的色彩晕染出春天的气息;

中国自由贸易区,

鸟是“自由”的标志,

流云和阳光下,自贸区鸟瞰景色秀丽,

不同的肤色、性别、国籍的人,

都能有多元化的贸易往来;

南非犀牛偷猎活动猖獗,

不用残酷血腥的画面冲击眼球,

而是用雄狮卷起飙风,角马群汇成大潮,

火烈鸟在天地间编织的神奇的祥云……

来呼吁大家爱惜充满原始美的“人类摇篮”;

脱贫攻坚路,满满扶贫情,

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

一双大手托起千万个家庭的希望。

除了头版插图,内页正文的图表和数据也被做成有趣又好玩的“看图说话”,原本抽象和枯燥的数字信息和商业新闻一秒变“萌”,读起来轻松又高效。

 

国际版的读者大多为外国人,编辑部的小伙伴也没想到这份《中国日报》竟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桥梁。

在国外社交网络上,订阅这份报纸成了赶时髦的象征,经常能看到外国人铺天盖地的“买家秀”:“中国的报纸太美啦!”

可就在歪果仁们为中国设计狂吹“彩虹屁”的时候,国内的吃瓜网友们却不杠不舒服。

“这不是正常审美么?凭什么只在海外发行,难道我们不配?”

“难怪中国没有好设计,都跑去服务洋老爷了!”

在这个电子时代,纸质报刊可能确实有点遥远,但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当年的报纸你爱理不理,如今的报纸你已经高攀不起。

被誉为新闻设计界“奥斯卡”的国际新闻设计协会大奖(SND),中国就有超过三百多项优秀设计获奖;

各大知名报社更是时不时“放个大招”:

新京报《谁是英雄》,

把明星们各自最被人称好的一部分,

剪切拼接成一副“最美英雄”;

《辽宁日报》的《东北虎》,

色彩厚重版式跳脱,

还把东北虎的一生做成了日历;

《东方早报》的《90年党史长卷》,

满目不着一字,

每一张图就是一个十年。

无论是手绘、数码、摄影……而只要运用得当,无不彰显中国风的魅力,极致的东方之美。

我们有五千年华章之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从来不缺好设计,只是缺少培植好设计的土壤。

美的书能留住阅读,美的插画也是。

李旻说,长期以来,插画的意义和作用并没有被充分认识,作为文字的附属,它永远都是临时添加的补白物和无足轻重的装饰品。

但他们独辟蹊径的艺术和创意让它们有了新的生命。

“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格,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 中国的文化是“骨子里的”,即便不刻意强调,也会从画面中流露出来。

就像李旻和她的小伙伴,不断在创作道路上静心前行,“走得慢才走得远”。

“从清华美院或者说清华出来的学生,身上会有一种精神,不管是学习能力还是想把一件事做好的态度,都有一种精神支持我们。“

只要还有人为之努力,中国风就永远历久弥新。

那就让插画中的中国美,漂洋过海吧。

文章来源:开始吧 公众号 201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