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专稿特稿

北京大学85岁段宝林老教授之5.7万字中秋节人文新著

荐读北京大学85岁段宝林老教授之5.7万字中秋节人文新著

 

段宝林先生,1934年生,扬州人,今年85岁,人文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教61年,是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原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山花奖”三次获得者,意大利人类学彼得奖得主。

中秋节前夕,沈普芳先生拜访段宝林老师

 

段宝林先生主编的《中国民俗大典》,用了三十多年准备,计划36卷,3600万字。我仔细翻看了编辑委员会的名单,好多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作者、编辑、编委都已经作古,包括费孝通、季羡林、铁木尔.达瓦买提等,老先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在他有生之年看到这套中国民俗辉煌巨著可以付梓出版发行。我想,我们应该满足他的愿望,我们要帮助他做一点点工作。

段宝林教授编著的《中国节日精编》,汇集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节日,尚待编辑出版。其中《中秋节》一篇,总计56747个字,是老先生爬格子写出来的,是我见到的最为齐全的关于中秋节的著作,集中秋节的历史、起源、神话、故事、民俗、人文、历代诗词歌赋于一体,汇集王母娘娘、后羿、嫦娥、吴刚、唐明皇、苏轼、李白等人物故事;整理包括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中秋节民俗演绎。

值此2019年乙亥中秋节之际,我们得到段宝林先生授权,同意先期在心常态公众号上分二期发表,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

时间仓促,多处文字,来不及认真细致校对,待节后及时补充完善,请谅。也欢迎读者指正勘误。

请大家在本文正式出版发行前尊重并保护老教授知识产权,需要转载发表的敬请联系我们。

                              沈普芳

                     2019年9月12日 北京,色空人文学堂

                          版权联系电话:18911405203

 

《中国节日精选–中秋节》

——八月节、秋节、团圆节、

尝新节、果子节、南瓜节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段宝林教授

 

中秋由来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秋节、尝新节、果子节、南瓜节(侗族)、月亮节(拉祜族)、舞火狗节(瑶族)等等,俗称八月节

中秋节很重要,是民间传统的三大节之一。

八月十五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春官》:

“中春昼,击土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意思是:在春分时节,敲击民间鼓吹奏西北曲迎接炎暑;中秋节之夜,开始迎接寒冷的天气,也是这样子的。

这就说明,在周代已经注意中秋这个节日。已经有了中秋夜的迎寒仪式,有音乐鼓吹的热闹活动。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说明春季早晨向东方祭日,秋季在晚上祭祀月亮。虽然没有说在中秋祭月,但是已经说在秋天祭月。

中秋节在先秦两汉时已初具雏形,有了祭月、拜月的仪式,至唐代已出现中秋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还有了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

在民间中秋节庆的基础上,北宋已经有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说郛》(宛委山堂本)引北宋郑望《膳夫录》:“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

开封中秋节吃“中秋玩月羹”的习俗,没有传承下来,后来在中秋节的节日里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

明清以来的京师,此风一直未衰。中秋正逢诸果成熟上市,是个果子秋,有的老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

每进八月,北京市肆上到处都能看到卖“兔儿爷”、“太阴星君”或月光神禡的货摊子。这是祭月所需要的。

八月十五晚上,家家以鲜果、月饼,供兔爷或月光神禡。

兔爷是用胶泥模压、焙烧定型后,涂以大白、彩画做成的。这是月亮里捣药的玉兔。

“月光神禡”,又称“月宫符象”。是一张木板水印彩色画图,上写“广寒宫太阴皇后星君”,月宫桂树下玉兔捣药图,在民间也非常流行。

祭月的供品叫月供,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全家人一起赏月、拜月,香尽撤供,焚月光禡。兔爷即留给孩子当玩具了。

 

古代帝王曾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是说古代帝王敬天法祖,春天的早上祭祀太阳,中秋的晚上祭祀月亮。两三千年来流传发展,成为节日,已经相沿成习。

直到清代每年中秋佳节,还在乾清宫设宴,摆月供祭月。

宫中月供,与民间一样,是临时性的。

供桌上摆月宫符象,还要一个直径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图案。

这个十斤重大月饼的左右,各摆一个三斤重的月饼,又摆各样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

据《燕京岁时记》载:“内廷供月,例用九节藕”,“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九节藕,是指西苑三海(中南海.北海)莲花池内所出的九节生在一条根上的果藕,取“九九”至尊意。

莲瓣形的西瓜,则是用刀将整个西瓜雕成数瓣,瓣瓣相互绽开,但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似一朵大莲花。

“闾里节物验嘉师,圆饼雕瓜入好诗”,所形容的就是摆月供的情景。

 

月供摆毕,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禡行礼。然后,饮酒赏月,待香尽,烧月光神禡,撤去供品。

太监们将十斤重大月饼精心包装,贮至当年除夕夜,皇帝全家分吃。

三斤重大月饼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等分赐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宫女等人。

乾隆五年中秋日、乾隆帝恭侍皇太后,先至西苑万善殿(中南海)礼佛,后游南海瀛台诸景,曾写诗曰:

“金风玉露共徘徊,为奉慈母特地来。

璧月圆时瞻月相,壶天深处是天台。

香飘桂子堆金粟,酒献南山作寿杯。

无限欢欣随辇道,人间端的有蓬莱。”

 

乾隆四十一年,孝圣皇太后死。守孝二十七个月后的八月十五,乾隆帝是在前往盛京祭祖的途中度过的。档案记载如下:

八月十五日酉初,在莲花套大营西洋房东院内坐西北、向东南设摆月光花插一个,挨插屏前,摆条桌二张,一字摆着。用黄缎桌套一个(月花插屏、供桌、供器等样俱系随营带来的)。安毕,茶膳房随摆供一桌,十九品,摆三路。从从里往外摆。万岁爷至供前拈香行礼,还西洋房少坐。香尽,养心殿首领刘秉忠请万岁爷送神禡焚化。供前鲜果、西瓜、月饼赏给随侍太监等。

这次途中祭月活动,在乾隆帝大队人马动身北上之前就开始筹备了(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启程北上,九月二十六日回到北京)。七月十一日,总管萧云鹏将外出行进安排的八月十五月供图样呈给乾隆帝。帝看过后,下旨:“今年行宫照例伺候如意月供。”皇帝旨意,金口玉言,在庞大的行装中又增加了供桌、供器等物。

宫中的月饼,由内膳房承做。集传统的苏式月饼、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而合一,再加上精工细作,配料适中,创造了宫廷月饼的独特风格。并在皮上压有云朵、月宫、桂树、玉兔的形象,还上有各种颜色,有彩绘的,也有红心白边、白心红边的。有全红的或全白的,称为“自来红”、“自来白”。据档案记载,月饼上色用的颜色是飞金、银砂、大绿、石青、彩黄,靛粉、广胶、苏术等等。

月饼规格

有直径五十五厘米的重十斤;

四十一厘米的重三斤;

二十五厘米的重一斤;

九厘米的重五两;

六厘米的重三两;

最小的月饼重一两五钱。

 

月饼馅芯,也与月饼模子上的名称吻合,现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着宫廷御膳房做月饼的模子多件,规格不等,大小齐全,为我们今天了解清代内廷在传统中秋节令吃月饼、做月饼的情形,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月神崇拜

 

在远古时,人们把人类的生育、食物的丰收等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与月亮联系在一起。他们以为女人与月亮有许多的相同特点:如都有怀孕和月盈的“膨胀”趋向,并有与月亮的月周期一样长的月经期;

他们以为女人的怀孕同男人无关,月亮才是真正的施惠者;同样,他们以为植物的种子不过是像石头一样的硬粒,是月亮的能量为它带来了生命,太阳的温暖只是促进胚芽的成长。

月亮还同洪水、死亡和瘟疫有密切关联。随着月亮信仰的发展,这些威力逐渐被人格化而形成为月神或月亮女神的形象。

 

中国的月神从一开始就以女性的姿态登场亮相。西王母、羲和、常羲(后演化成嫦娥)、女娲等等,都曾经是月神的不同形象,其祖型可以追索到甲骨文中“东母西母”的句子,这“东母”与“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帝指天帝,“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东母,后来称东王公了。“西母”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的本名。她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与太阳神相配相对,相反相成,太阳神主宰东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她既是丰产、丰收的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山海经·大荒南经》说: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西经》说,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

羲和、常羲其实是由太阳神羲的名号分化出来的,作为母性大神,日月都为她所出,显现了强盛的生命力。

《楚辞,天问》:

“月光何德,死则又育。”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日月所入。”

 

中国的月神诸如嫦娥、西王母、羲和、常羲、女娲之外,还有嫘祖、华胥、附宝、女魃等等,可以举出一大串,她们同质而异形、同体而异名,或缘于神话传说起源的不同(出自不问的部族文化),或缘于神话传布的流变(变形、分化),千头万绪,杂然纷呈,蔚为大观。这说明中国远古月亮女神信仰之发达旺盛。

 

中秋正逢各种水果成熟的果子秋,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称它是“果子节”。

《京都风俗志》载:

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

尤其是前门外和德胜门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

因为这些果品主要是用于送礼和上供。因此果品和装璜都十分讲究。

有的果农在苹果未熟时,用纸剪的“福”、“寿”、“佛”字等图案,贴在果子上,不使阳光照射,等果子成熟之后,再把剪纸揭去,红色的苹果上就留下了黄绿相间的图案,精美绝伦,引人喜爱。但索价甚昂。

馈送亲友时,水果一律都装在特制的小筐里,还要垫上香蒿,以增加果品的香味。筐外面还要加上红绿标签,更增加了节日气氛。

 

北京月饼以“自来红”和“自来白”为主。“自来红”烤色较深,青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自来白,’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有枣泥、澄沙、豌豆、山楂、白糖等等,外皮纯白。有红色小戳记号,标志着馅的类别。其他月饼,如:提浆月饼、翻毛月饼、苏式酥皮月饼、广东薄皮月饼,均有出售。

此外还有特制的大月饼,直径约一市尺左右。大都是论斤的,上刻桂殿蟾宫,玉兔捣药的图案,是专为供月时用的。

《燕京岁时记》:

“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清末李静山在他的诗集《增补都门杂咏》中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兔爷摊

《燕京岁华记》载:

“市中以黄土抟成白兔儿爷,着花袍,

高有二三尺者。”

 

兔儿爷一般多是人形兔脸,长耳(谓之,“犄角”),顶盔束甲,头上插一把宝盖式的伞。有的则“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的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

极简陋的只是一小白兔捣药而已。这乃是一种泥塑的玩具,供给儿童们节日娱乐玩耍的。清方元鵾的《都门杂咏》中说:

 

“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小孩们在八月十五前后,摹仿成人祭月供兔爷玩;“摆佛佛儿”玩,这是旧京特有风物。

 

中秋节是“金风送爽,玉露生香”的大好时光,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满院生香。正是“兰桂齐芳”,秋色宜人。

北京的中秋节,俗称“八月节”。要祭祀“长耳定光仙”,这就是玉兔。

玉兔的形象是人立而执杵,竖着两只长耳朵,笑脸迎人。其温良的形态、驯服的性格、洁白的皮毛惹人喜爱,手工艺人就专把玉兔塑为泥偶,取名“兔儿爷”。

最早的兔儿爷,只是仿照“月亮禡”上的玉兔形象,白垩其身,人立环臂,臂有提线,牵线则双臂上下移动,形如捣药。

据说,到了光绪年间,有两个看守太庙的旗籍差役,失名而存姓,一个叫“讷子”,一个叫“塔子”,借供职清闲之便,用太庙里的黏土,融制胶泥,仿照戏曲里的扎靠扮相,塑制成金甲红袍的兔儿爷,利市三倍。这种兔儿爷,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最小者三寸,用鸡蛋清罩在粉白的兔儿脸上,更显光泽。半蟒半靠,各有坐骑,或狮或虎,或象或鹿,或凤或鹤,或马或牛,或孔雀或麒麟;只有一种是端坐在莲花塘上,红莲碧叶,上映山石,石左一个粉孩,手甩金钱,匍匐向下,池内一只金眼碧蟾,神色如一,不爽毫分,所以二三寸的最为精致。大者还要在身后临时插上一面大纛旗,两只长耳朵也是临时插的。

戏装的兔儿爷,发展为脱离兔儿爷的戏出,别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品了。什么《连环套》、《战马超》、《金钱豹》、《盗魂铃》、《长坂坡》、《天水关》、《花田错》、《辛安驿》、《丑荣归》、《芦花荡》、《蜈蚣岭》等文武剧目,撷取二人,组为一出,脸谱穿戴,身段神气,悉如红氍毹上。这些精致的工艺品,假若能保存至今,岂止是艺术上的欣赏,更富有戏曲史料的价值。

除“戏曲化”的兔儿爷以外,巧手艺人又将日常生活反映在兔儿爷身上。这种兔儿爷,虽是长耳兔首,实已人化,衣服穿着,俱作时装,体态神情,酷肖生活,什么卖油的、卖菜的、锔缸的、锔碗的、收破烂儿的、卖小油鸡的、剃头的、算命的、抓蚂蚱的……各种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还有模仿妇女的兔儿奶奶,也是在兔首之上,塑起“平三套”、“元宝头”、“苏州撅”、“两把头”等各种发型,穿戴更为趋时,随俗而异。什么抱小孩的,洗衣服的.挎篮买

菜的、撑伞闲游的.织布的、纳鞋底子的……一切生活琐事,都能表现得淋漓致尽。

 

另外,把集体的兔儿爷组制成一场风俗景色,形体较小,安装在具体的背景之中,什么听杂耍的、看过会的、烧香拜佛的、坐茶馆的、娶媳妇的、出殡的、办满月的……每组多至百十余众,各有神态。

其余如兔儿爷山子,兔儿爷葡萄架,猪八戒化的兔儿爷,孙悟空化的兔儿爷,则出奇制胜,愈出愈奇,似乎制作者把他的艺术构思,一点一滴地都倾注在兔儿爷身上了。

每年中秋节以前的一个月,不仅北京九城的热闹去处遍摆兔儿爷摊子,就是东安市场的高级耍货店和东西庙会的耍货摊子,也都应节出售各种兔儿爷。当年购买的情景,今天还可以在影片《骆驼祥子》的镜头中和老舍名著《四世同堂》的描写下,看到些轮廓。人们用一句“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的歇后语,就注定了兔儿爷一年一弃的悲哀命运,以至这些绚丽多彩富有生活气息的手工艺品,落了个“一堆黄土衣冠葬,胜迹何尝遗世间”的下场。

兔儿爷并不供奉于“月亮禡”之前。“月亮禡”的主要祭品,是色香并美的果品与红白月饼。

北京最早的月饼,只有自来白、自来红与团圆饼三种,后来才有“翻毛”、“酥皮”和广东月饼。

自来白是猪油和面,内实山楂白搪、桂花白糖、青梅白糖、枣泥、澄沙等馅;

自来红是红糖和面,内实桂花、桃仁和冰糖碎块。

团圆饼是大号的提浆月饼,饼面上有月宫蟾兔的图案,现在已改名为丰收饼了。

一般家庭,还要自己做一个大号蒸饼,内实各种果料,祭月后,全家人分而食之,亦称团圆饼。团圆二字,似更亲切。虽然改烙为蒸,却还保留了原始家乡饼的遗意。至于现烙现吃的家乡饼,那时只有前门外致美斋饭馆独家经营,改名为热月饼,先节而面市。

可能因为玉兔喜吃毛豆,祭月必用毛豆枝条。而并列的鸡冠子花与切成莲花瓣的西瓜、九节藕,从形色上看,鸡冠花之紫艳,独标于群花渐凋的中秋;白藕枝之九节,显示出淤泥不染的品质;西瓜之切成莲瓣,装点出瑰丽玲珑的姿态。可能是以洁美的愿望,酬答月里嫦娥给予人们洁美的享受。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似乎月神的洁

美赐予,厚于女而薄于男。

八月初十日以后,南纸店门前即摆出了“月宫禡”,也叫“兔爷禡”。系用木刻板水彩印刷的“神纸”。大致有:

黄色的,上印有银脸太阴星君像及广寒宫前,金色蓝兔人立捣药的图形。

红色的,上印有关圣帝君,增福财神及广寒宫前,金色玉兔人立捣药的图形,多系商家供奉。

此外,还有白色的等等,神像各异,但月宫、玉兔图案是不可少的。因为神像大为支撑全神禡起见,多用秫秸扎架,将此“神纸”糊在上面,成一立匾状,上竖三面彩纸小旗。

八月十五日晚间,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以后,祭祀月亮仪式即在庭院里举行,形式大同小异:

有的望空(对着亮)设祭;

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宮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架子上当神位;

有用月宫禡当神位的。

但多用小矮桌(小饭桌),上设中秋月饼(只用“自来红”,不“自来白”)。

临时蒸的红糖馅的饼(谓之团圆饼),不供各种梨(因梨与“离”谐音,不吉利)之外,其他水果皆可。而“瓣刻如莲花”的西瓜为不可少者,因取团圆之意。另外,还要插上红鸡冠花和带枝毛豆。香烛、钱粮俱备。

俗云:“男不供月,女不祭灶。”过去男尊女卑,男子不能拜女子嫦娥。但是现代已经有所改变。实际上,参加祭月的人并没有绝对界限,全家都可叩拜,不过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小孩多以拜月为嬉戏者。

如用月宫禡,撤供后,在庭院中焚烧,然后,“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院中聚饮,谓之‘团圆酒’”,

有的将当做团圆饼的大月饼,放于干燥风凉处,留待除夕全家再分享。惟仆人不在内。

 

中秋凉爽,正是演戏、听戏的大好时刻。

清代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丹桂飘香”、“霓裳献舞”,在宫廷里“福禄寿”的大型戏台上演出,更多玄彩。

民间能看到的应节戏,最早当属王瑶卿创排的《天香庆竹》,象征日月之争。王瑶卿自饰捣霜仙子,起打时,用长柄玉杵。钱生福、李寿山都饰演过阳精大圣金乌仙,张文斌饰演福陵丈人赤兔仙。此戏仅传于前中华戏曲学校,由宋德珠演捣霜仙子,赵德钰演金乌大仙,王德溥演赤兔大仙。

1915年,梅兰芳创排古装戏,第一出就是中秋应节戏《嫦娥奔月》。梅自饰嫦娥,李寿山饰后羿,俞振庭饰吴刚,路三宝、朱桂芳、姚玉芙、王丽卿分饰四仙姑,李敬山饰兔儿爷,曾二庚饰兔儿奶奶,珠联璧合,一演而红。全国各地的旦角演员,接踵而演,风靡一时。

嗣后又出现了《唐明皇游月宫》、《桂影广寒宫》等应节新作。实则传统戏里提到“八月十五”的很多,如《武家坡》、《打龙袍》里都有“八月十五,吃月饼的那一天”之类。《阴阳河》又名《中秋赏月》,还有《梦游月宫》。只是末现嫦娥之容,不见月神之影,远逊于神话色彩更为具体的《嫦娥奔月》而已。

 

赏月

 

杭州西湖是赏月的最佳地点。有三处著名的景点:

1.               平湖秋月——此景在白堤西端,面临西湖外湖,

背倚孤山,是白堤的起点。

唐代在此处建有望湖亭

明代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改建为龙王祠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改建为“

书楼”,并在楼前水面铺平台,构围栏,立碑亭,题名“平湖秋月”。

由于平台向南伸出水面,视线低平,视野广阔,是临湖赏月的好地方。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皆有景色可观,情趣各异,极富诗情画意。特别是中秋节秋高气爽,皎月当空,湖平如镜,水月云天,更加引人人胜。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这两副对联,是平湖秋月的真实写照。

 

2.               三潭印月——湖中三岛之一的三潭印月,与平湖

秋月不同,不是在湖边赏月,而是在湖中赏月所以别具特色。

这是杭州人中秋佳节西湖赏月的三大去处之一。

 

3.               风凰山坡——这是在山上赏月。西湖边上的风凰

山,居高临下,是赏月的好去处。

在山坡上赏月还可以同时看到岸边和湖上的风景,遥望水天一碧的月下风光,是更加全面的西湖赏月。

 

中秋节砌小火塔

 

中秋节砌小塔这个习俗习惯,不知起于何时,潮汕一带,早就有了的。

砌小塔本来多是由男孩子来带头,女孩子一般只是在一旁帮助;

中秋晚上,孩子们愉快地拿着木柴、干草,由小塔的塔门放进塔里的中央,然后点上火,烧起塔来。熊熊的火光由砖块与砖块中的间烧冒出来,有时孩子们又抓上一把一把的盐,向红彤彤的小塔撒去。劈啪作响的声音从塔里传出,跟着便升起阵阵青蓝色的火焰,烧得通红的瓦片,显得更加美丽了。大家鼓着掌在塔前雀跃欢呼,特别高兴。

中秋节过后的两三天,就怅然地拆去了小塔。自难免心有不甘;但总存有一个希望——明年的中秋节,再重新砌一小塔。

有一次,小塔提前被人毁掉广!不知是哪一个男孩子恶作剧,他拿了几个大鞭炮,丢进小塔里“碰!碰!”几声震耳的鞭炮过后,接着便哗哩哗啦地……啊!小塔倒掉了!

 

农村自作月饼

 

山西省平遥县连村子的角落里也到处贴着写有:“中秋月饼”字样的纸条。

这种在路边现做现卖的月饼毫无多余的装饰,就是由小麦粉揉成扁扁的圆形面团,然后在里面放一些红糖做馅儿,把它放在圆形铁板上烤熟就能吃。这种刚刚烤好的月饼,与城市里追求豪华精美的月饼不同,红糖烧过之后的味道别有一番朴素与美妙。

想必这种味道是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至今风味依旧吧。

苏式与广式月饼

苏式月饼的馅有甜的咸的,甜的也是薄薄的,嘎然而止,不像广式月饼一味死甜,“心太软”,一咬如枣泥,近似烂,是阿婆点心。

广式月饼是油货,起腻;苏式月饼是干货,出味,最宜配茶。

广式的大,可当饭,苏式的小,仅作点心。吃苏式月饼得有闲心耐心还有技巧,方能知味。比如西湖望江楼上倚桅栏,此时桂花香气袭人,湖月近边,二三知己,要上一盏茶,最好是发酵的乌龙,红红的浸在白瓷杯中,浓浓的涩在舌尖,有些麻。浅咬一口月饼,喝一口茶汁,味觉如月新,再换吃另一品种,又能吃出崭新味道,个性突出。乌龙微苦,月饼微甜,冤家兄弟一搭一档,忆苦思甜是非分明,乌龙是最佳的换景布幂。

北方月饼硬碰硬,越往北,月饼越像饼,白乎乎的,像炉壁内不隔火的烘制品,看着喉头也会发干。有个笑话,夸张不失真:北方月饼掉在马路上,汽车碾过,月饼没碎,轮胎没坏,路面却陷个坑,原来月饼馅是冰糖馅的,裹得面皮不凸不裂,这是一绝。到北方吃月饼,南方人还须一口钢牙才行。

广式月饼太甜太油,极易起腻反胃酸,须配乌龙茶之类碱性极大的浓茶,咬一口喝一口,涮牙淡化,方呈甜香佳味;北方月饼,太硬,须有北京老王爷的喝茶聊天的闲适

心情,慢慢地磨牙,才能吃出硬皮软馅的好处。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说:

“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月,用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娑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斫开,乃能取出宝物也;

 

据郁达夫《杭州的八月》,八月也是一个极热闹的月份。自七月半起,就有桂花、栗子上市了,一入八月,桂花更开得来香气醉人。八月之名桂月,八月里的桂花最好。

在杭州还有一个八月十八的钱塘江的潮汛。

钱塘的秋潮,老早就有名了,传说就以为是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沉之于江,子胥不死,所以作怪之故。其实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东汉王充《论衡》“论死”“死伪”两篇,驳斥这事,说“人之死,如火之灭···人死不为鬼”“比干、子胥不为鬼”,说得很有理由。

钱塘江的潮,在古代一定比现时还要来得大。南宋高宗看潮,只是在江干候潮门外搭高台就可以看到。而现在则非要东去海宁,或五堡八堡,才看得见。

 

张恨水《嫦娥奔月考》说嫦娥、蟾蜍与玉兔,都是一人,为文学想象之产物,他说:

“每届中秋,戏院中恒演应时之嫦娥奔月神话剧之一也。剧中人有羿,嫦娥,王母,兔爷,吴刚,虽剧情皆不经之谈,而其材料也有证据的。搜神记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淮南子云:羿请不死之药于二西王母,妲娥窃之,妲娥与嫦娥,当为一人。后汉书蟾蜍注:“羿不死之药妲娥窃之以奔月,是为蟾蜍。”

兔儿爷即玉兔。博咸文:月中何有,玉兔捣药。谢希逸月赋:引玄兔于帝台。注云:月者,阴精之宗,积成为兽象兔形。是则京俗以兔儿爷为月亮神,无本也。又后汉书注,以嫦娥为蟾蜍,则兔当为蟾之讹。俗以月为蟾宫,本是。惟剧中以兔与嫦娥,别为二人则讹之又讹矣。

“吴刚,酉阳杂俎云,吴刚学仙有过,谪伐月中桂,桂高五百尺。斫之,伤痕随合。俗以八月十五为月神生日,则未知出自何典。

“龙城录有云:唐明皇与申天师鸿都客,八月望日夜(即中秋),同游月中。然与月神寿期,不相涉也(小说今古奇观,有此一段。该书为宋人所著,亦未谈到月神寿日也)。”

 

据周瘦鹃:《仲秋的花与果》,说就是桂花与柿子。

柿子的金黄色与朱红色把秋令点缀得很灿烂。在古书中说柿有七绝:一、树多寿,二、叶多荫,三,无鸟巢,四、少虫蠹,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这七绝确是实情,并不夸张。

唐代郑虔任广文博士时,穷苦得很,学书苦无纸张。知慈恩寺有大柿树,布荫达数间屋。他就借住在僧房,天天取霜打的红柿叶作书,一年间全都写满。后来他又在叶上写诗作画,合成一卷进呈,唐玄宗见了大为赞许,在卷尾亲笔批道:“郑虔三绝。”

柿初红时,也可作瓶供。从树上摘下一长一短两大枝,上有柿十余只,只因太重了,插在古铜瓶中方能稳定。整理好它的姿态,供在方桌上,柿子还没有大熟,却已红艳可爱。可惜叶片易于干枯,索性全都剪去,另行摘了带叶的大枝插在中间,随时更换,红柿绿叶,可以经久观赏。

陈子展八月中秋观潮》,说中秋观潮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罢。汉武帝时候,大辞赋家枚乘做了《七发》一篇,全篇大意说是楚太子有病,吴客问他一连说了七件最美最乐最奇最妙的事,其中第六件就是“天下怪异诡观”的广陵曲江观潮。他说吴客劝楚太子“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可见阔人结伴观潮,原是古已有之,据古地理书说,曲江就是如今的钱塘江。广陵就是扬州,汉代的扬州很大,当时钱塘也归扬州管辖。

《七发》本文叙述潮势的时候,谓是“弭节伍子之山,通厉胥母之场,凌赤岸,簪扶桑,横奔似雷行”,更是一个最好的证据。《七发》里面描写得很详细,潮水有“沌沌浑浑,状如奔马,声如雷鼓,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在《七发》里,吴客对楚太子说了许多观潮的好处,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说明当时这里的观潮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

西洋的习俗,称中秋节是“感恩节”,因为白天的灼热,大人们畏恨太阳,从而敬爱月亮,认为月亮才是万物的救主。

我十六七岁那年吧,那年有两师军队驻在我们故乡城里,中秋劳军,士兵们举行了一次热烈的提灯游行,那时我跟着吾哥进城去看热闹,士兵们都提着独出心裁自制的花形灯,动物形灯,还有扮高脚的八仙,蚌精和采莲船;蚌精和采莲船里持桨的漂亮姑娘,我最初以为是真正由姑娘们扮做的,后来哥哥告诉我,才知道他们都是士兵自己装成,那到桂林进中学,有一年中秋,我们也举行过一次提灯会,但是我们提的灯却是炸弹、飞机、战车的形状了,

“月谜”就总体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以月为谜面者和谜底为月者,或许因为月亮而作谜底的谜语,其制作虽然不易,猜度却不难中的。譬如:

“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

“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

“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

“冰轮乍涌”,打电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

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但皆被视做“月谜”的主流。以月为谜面的谜语,少许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譬如,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以苏轼所赋“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当然,亦不乏摘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有些“月谜”,同一个谜面,却可以分别隐射数个内涵完全相左的谜底,譬如,“举杯邀明月”,既打曲名《朝天曲》,又打外国地名二:“仰光”、“巴尔干”;复又打成语“唯我独尊”;再打集句“上品”;还打拼音字母四:“YOWV”;合计谜底达五个之多,可谓,“一谜数射”。而现代“月谜”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的巧构。譬如,台湾的“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桂圆”;“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港澳的“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多”字;泰国华侨的“明月几时有”,打《诗经》一句:“三五在东”,当着那个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把酒烹茗之际,且无妨来一个邀月话谜,以谜助兴。录《红楼梦》一段于后:

“当下园子正门俱己大开,吊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香斗,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襻。…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做两间。凡桌椅形势,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这里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可以代表一般的礼俗。

中秋夜的月亮在一年中最是完满无缺,所以唐宋时人称为“端正月”。韩昌黎有句曰:“三秋端正月,今夜出东溟。”

 

 

 团圆节

《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女归宁,是日返其夫家,曰团圆节。”这是“团圆节”的原来意义。

龙厠盖是苏州的风俗。中秋晚上,妇女们打扮千姣百媚,结队出游,或者拜访亲友,或者随喜尼庵,来彼往,络绎不绝,直到鸡声喔喔,东方欲白,犹婆裟月下,不忍回去,这就叫做“走月亮”。

明人王象晋的《群芳谱》里也说:“中秋为牡丹生日,移栽必旺。”方法,说是:移植时须全根宽掘,不可损伤根,然后将根上的泥土洗净,再用酒来洗涤。每穴一棵,用熟粪土一斗,白蔹末一斤,拌匀,再下小麦数十粒于穴底。待花干插入后,又用细土盖满,提牡丹与地相平,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使土坚实,更不能用脚来踏。植好后,就用河水浇灌,使穴中饱满为止。到了小雪前后,须用草荐遮盖,不要使它透风。这样,一到春天,开出它的艳丽无比的花朵来了。《文献通考》云:“八月十五为移花日。”可见这一天一切的花都宜移植,不但是牡丹呢。

 

月光书

流行于广东一带的一种弹唱的曲本,叫做《木鱼书》,如《客途秋恨》、《三娘教子》、《蒙正拜灶》等都是。所谓“月光书”,就是中秋夜叫卖的《木鱼书》。这天晚上,许多卖《木鱼书》的小贩都聚集在街道上,高声喊着:“月光赢!”因广东人好赌,讳言“输”字;“书”字和“输”字同音,所以他们改用意思相反的:月光赢。

看大香斗——香斗几乎是人家斋月宫必有的东西,而且各地都差不多,独是“看大香斗”,乃是过去上海特有的风俗。每到中秋节,家里人必领着我到紫霞殿去看大香斗。

紫霞殿在大东门外,是一座道观,每年中秋,必在观前搭起一座极大的木架圆桶,里面焚着原株的檀香,白烟缭绕,直冲云天。这样经过了三天——从十四到十六——才收歇。后来紫霞殿改建为电灯公司,大香斗也取消了。民国成立后各界在城内邑庙后开幕,每逢中秋节,似乎也用过“大香斗”来号召游客;但是最著名的要推大世界的。大世界因为地位关系,每逢节令,游人总多得挤不开。好像在“八一三”以前,还曾在各报上登过广告,招揽游客在中秋节去看大香斗。比紫霞殿的并不小,而且装饰得很美丽,也是别地方所看不到的。

堆宝塔——安徽婺源,有一种特异的中秋俗,就是儿童的“堆宝塔”。堆宝塔的材料是砖和瓦,塔共有九层,上小下大,中间全空,同真塔的形状差不多。塔堆成后,在塔前挂起帐幔,装上匾额和悬挂对联,以及其他种种装饰品。再在塔前安置小桌子一张,上面供着果子饼饵,作为祭敬塔神之用。到了晚上,塔内塔外,都点齐灯烛,非常明亮。苏州也有这种游戏,不过把它堆在天井中或空地上,也在塔里点了烛火,打锣敲鼓,绕着瓦塔,做种种游戏。

玩月——玩月,古时的人欢喜说“玩月”,而河南人直到现在还有“男不玩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摸秋求子——湖南习俗,如有新妇多年不生育,在中秋前几天,他们也到别人种的瓜田里,趁主人不知,偷摘冬瓜一个,一端用颜料来画成了孩子的眉目,另一端穿了衣服,完全装成孩子的形状。到这天晚上,请一位年长命好的人抱着,敲金锣放爆竹,送到希望生育的亲友家里,放在新妇床上,用被盖了,嘴里念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家里人就摆酒席来款待送瓜的人,像做喜事一样的热闹。新妇得了冬瓜,就把它剖开吃,据说:吃了之后,一定会有孩子。贵州也有这种风俗,可晚上偷瓜时,必须故意使被偷的人家知道,引起他们的怒骂,而且骂得越厉害越好。将瓜偷到了手后,用锣鼓送到希望生育孩子的亲友家里。接受瓜的人请送瓜的人吃一顿月饼,然后把瓜放在床上,伴着睡一夜。到了次日清晨,便将瓜煮了吃下。据说:这样就会怀孕。

过桥求子——住在南京城里的人,却另外有一种求子的风俗,也在中秋晚上举行。凡是亟盼生育的妇女,在和普通人一样的游过夫子庙后,须渡过秦淮河的桥,到桥南去兜一转。据说回来之后,便会怀孕。

观钱塘潮——指农历八月十八日,俗称“潮头生日”,因为那天头特别高大,过此以后,便无足观了。中秋月下观潮,别有一种情,汉人枚乘《七发》云:”将以八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此曲江即指今之“钱塘江”,汉朝时在广陵郡境内。于此可见古人早已有喜欢在中秋观潮的。

食塘鱼

塘鱼是人家在塘里蓄养的鱼,到了中秋节,才脑髓充实,食了格外滋补。所湖北人却以这一天月亮的明暗,来预卜鱼的多少。这又是一种迷信。

 

打中秋炮——安徽也有一种专行于中秋节的儿童游戏,叫做“打中秋炮”。形状像从前的发辫,有五尺长,一握样子粗,放在水里浸数分钟的,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像放炮的声音一样,所以叫“打中秋炮”。

 

占阴晴

吴中俗谚有云:

“八月十五云蔽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又云:

“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据云:此种俗谚,往往应验。

在沈阳,则俗谚作: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河南也作:

“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

又云:

“雪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大概中秋月不明,北方元宵就会下雪,南方天气暖,就下雨。这是一种中长期气象预测。

《瑞碎录》云:

“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实

《岁时杂记》云:

“珠之贵贱,视中秋月之明暗;明则珠多,暗则珠少。”

《东坡志林》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

这是一种对生产的预测。

中秋茶卜——江西临川地方,在中秋夜临睡时候,每人放一根针在茶碗盖里,又把那碗盖放在庭心中。到了明早起来察看,针上受了露水定微微生锈。他们就看锈的所在,以占某一时期命运的好坏。譬如:

锈在针尖,那说是少年晦运;

锈在针中,那么中年晦运;

锈在针尾,那末晚运不佳。

中秋柚卜——广东人则拿拜月后分食的柚子来占卜命运,如剖食时中通的,那是吉兆,否则这年必多忧闷的事。

 

舞草龙:

在安徽黟县地方,小儿游戏“舞草龙”,也在中秋节举行。这天早上,孩子们一起床,便取稻草来挈晰龙形,外面糊以色纸。到了夜间,龙身上插满了蜡烛,高举着游行街市。草龙有大有小。大的需十多人同舞,小的只要一人已够。在游行时,打锣敲鼓,爆竹齐放,十分热闹。

 

 追月——是在十六晚上继续举行的宴会。已嫁的女儿,在十六日回母亲家去拜节。

陕西风翔一带地方,宴客赏月都在十六晚举行,那又是尾声的尾声了。

 

捉野猫:

在大树下,利用大树的黑影藏住各人的身子,听由一个捕捉野猫的,在疏落迷离的月影婆娑中寻找。通常的情形总是因为那个自己忍不住笑出声来后,才会给他一把扭住的。“捉野猫”后往往接上一出“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五七个同伴各人拉住背后的衣衫牵成一队,第一个人叫做老鸡,在他背后的便叫做小鸡。另一人做老鹰,作振翼捕捉状,老鸡带着小鸡们边抵抗边逃走,这样一个跳着想捉,一个领着队逃奔,便凑成了这件游戏的热闹和趣味。这角色之中谁都高兴做老鹰,停会回去老祖父会问你“今天有没有吃到小鸡?”说“吃到三五只哩。”这时的快乐犹如古代大将军征战凯旋似的。做老鸡的如果一只小鸡也没给吃掉呢!就显出卫国有功的样子,但是遇到小鸡被吃得精光时,老鸡也要会无地自容的。老鹰和老鸡大抵都是拣的功力较强的伙伴,由小鸡们公举担任。

 

月亮儿歌也很好玩:

“亮月白丁当,贼来偷酱缸,

瞎子看见哉,聋子听见哉,

坏脚追出去,烂手拉住哉!

仅能记得这么一首那时最流行的歌词了。在耀眼的月光倾泻下齐声唱歌,这在当时是快乐,是高兴,在现在看来便觉其颇有诗意,是一种很美的境界。

中秋日吃糖芋头,也是令人难忘的风俗,谚语曰

“八月半勿吃糖芋头,死了没有好坟堆”。

 

唐明皇游月宫:

《明皇杂录》上写,唐明皇与太真人叶法善,八月望日游月宫。只见龙楼雉堞,金阙玉扉,冷气逼人。后西川奏本,说人们听到其夕有天乐经过,这是唐明皇吹的笛子。

《集异记》:明皇八月望夜,与叶法善同游月宫。路过潞州城上,俯视城郭而见月色如昼。法善因请皇上以玉笛奏曲。曲奏既,复以金钱投城中而还。旬余潞州奏是夜有天

乐临城,兼获金钱以进。

《唐逸史》: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于中秋夜,侍明皇宫中玩月。奏曰:陛下能从臣月中游否?乃取柱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帝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裳,舞于广庭。帝问日: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记其声调而回。欲顾其桥,随步而灭。旦召伶官,依其声,作霓裳羽衣之曲

 

中秋踏歌——《仙释传奇》:每至中秋,钟陵西山有游帷观,车马喧阗十里,若豪家贵游,多召名姝善讴者,夜与丈夫间立,握臂连踏而歌,以应答敏捷者为胜。太和末,有书生文箫往观。睹一姝甚丽,其唱词日:

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萧驾彩鸾,

自有彩繻并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

生意其神仙,乃植足不去,姝亦相盼。歌罢,女独秉烛,穿松径将尽,陟山扪石,冒险而升。生蹑其踪。姝曰:莫非是文箫耶?相引至绝顶坦然之地。后忽风雨,裂帷覆机。俄有仙童持天判曰:吴彩鸾以私欲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姝乃与生下山,归钟陵。

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爱情故事。

 

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顾承甫、何泉达点校本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引文标点略有改动。。)

这说明唐代的寺庙里已经有了中秋节。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秋节在唐代还不是一个大节,受人重视的程度远不能跟元旦、元宵、寒食、端午等节相比。这主要表现在:

(1)官方规定的放假节日中没有中秋节。

(2)盛唐以来编的类书《初学记》、《白氏六帖》及《岁华纪》(旧题晚唐韩鄂编)中都没有提到中秋节。(3)前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寺院“今日作节”,表明当时社会上中秋节的节日气氛不是很浓,所以当寺院摆出一些食品,营造出一种热闹气氛时,对这种不寻常的做法还作了一番解释,这番解释当然只是一种托词,寺院的目的恐怕是为了扩大影响,吸引俗众信奉佛法,并非“追慕乡国”。

但是,也要看到,圆仁所记的那件事发生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93年),而早在此前,社会上已有了过中秋节的习俗。如王建(约766—约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杜甫(712—770)也有《八月十五日夜月》、《十六夜萌》、《十七夜对月》等诗,明·王嗣奭《杜臆》认为这几首诗是大历三年“一时所作”。诗人连续玩月三天。

王建《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其五:

“合望月时常望月,分明不得似今年。

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

这是连续玩月五天,”从未圆时直到圆”。

这种八月十五日前后普遍存在的望月,比杜甫更早的诗人李峤(644—7 13)也写过《中秋月二首》的诗,说明中秋赏月的习俗初唐时期已流行于社会,这比圆仁记载“今日作节”的时间要早一百多年

另外,在旧题柳宗元撰的《龙城录》、薛用弱的《集异记》、郑处诲的《明皇杂录》等文献中都有唐玄宗中秋玩月的逸事(参见《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七十三),这都反映了中秋习俗的流行。

到了宋代,中秋节才日渐隆重起来。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记宋人过中秋之俗云: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月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鏗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栾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中秋节是以月亮为主题的节日,玩月至晓不绝。

 

赏月——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记京城中秋之俗云:

“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女子,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选入宫,帝未宠幸。上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乃知拜月有自来矣。”(丛书集成续编,第95册652页。)

河南《郑州志》:“中秋备月饼祭月“谓之玩月。

广东《四会县志》:“中秋设果饼望月而拜,谓之请月姑”。这些记载表明祭月是中秋节的一个主要内容。

 

秋分祭月

这是我国古老的礼俗。殷墟卜辞中就有祭月的记载。如:

(文)419:“王宾月,亡咎?

(前)7.  30.3:“王勿宾月,不又(祐)?”

这都是记载对月举行的宾祭,但是否在秋分,则不得而知。

后世多以秋分祭月为惯例。

《国语·周语》上: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周礼·春官·典瑞》:“以朝日,郑玄注:“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祭月。

《礼记·祭义》:“祭月于坎。”孔颖达疏:“谓秋分也。”《管子·轻重》:“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大榭,西出其国百三十里而坛,服白而綄白,搢玉惚,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

后来各朝大都沿袭秋分祭月之俗。《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秋八月,夕月于西郊。”

晋、齐、隋、唐也都是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详见杜佑《通典》卷四十四(朝日夕月)。直至清代,仍行此礼。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八月》:“西郊夕月,乃国家明竇之大典也”。“夕月”是天子的祀典,百姓无缘参与,但它对百姓的心理及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百姓们也有祭拜月亮以寄托各种心愿的精神需求。

秋分是八月的中气,日期并不固定。如果秋分出现在上旬或下旬,祭月时所见之月就是缺月,甚至还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月亮,这种情况下祭月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所以唐代民间选八月十五这一月满之日来祭月赏月,让祭月之俗摆脱秋分的旧俗,并将宗教色彩的庄严祭典,世俗化为娱乐色彩的民俗活动,这就形成了中秋节。所以中秋节以月亮为主题的内涵正是它脱胎于秋祭月古礼的胎记。

中秋节形成以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就有了一个很好的“集散地”,像“嫦娥奔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中秋节而代代相传的。没有作为月亮节日的中秋节,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恐怕就没有那么丰富、那么完整了。

 

·团圆节——十五的月亮以圆为特征,这一特征经过人脑的联想折射到人事上,使中秋节有了团圆的内核。《梦粱录》中说中秋节之时“安排鬟宴,团栾子女”,说明宋代中秋节的团圆内核已经形成。在后来,这一主题不断得到强化,以至该节日又有团圆节之称。

亲友的中秋聚会称为团圆会。《襄垣县志》

“八月十五邀亲友夜饮玩月,谓之团圆会。”

圆圆的月饼更是团圆的象征。《口北三厅志》(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十五为中秋节,人家制月饼,取团圆之义。”

所以月饼又称为团圆饼。《天津志略》(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将祀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中秋节之所以历久不衰,至今仍为全国上下所重视,恐怕主要靠了团圆的主题。苏轼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以团圆的期盼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需求,这就决定了中秋节长久的存在价值。

 

·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中国风俗辞典》“月饼”条介绍说:“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蕃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把圆饼分与群臣共食之,同庆欢乐。”于是流传开了吃月饼的习俗。

还有一个传说认为起源于元代末年。说江苏高邮人张士诚反抗元朝统治者,利用中秋节馈赠麦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字条传递消息,约定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时起义。从此便有了吃月饼的习俗。

传说是人民群众一代代传下来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传说的事实尚可与书面的证据来参照。上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提到中秋节“寺家设博饨、饼食等”。“饼”在古汉语中常常泛指面食,如馒头叫“蒸饼”,面片叫“汤饼”等,但在这里“饼食”与“博饨”相对而言,“馎饨”当即馎饦,也就是汤饼,那么饼食,应该就是饼状食品,这与月饼有点儿类似。不过中秋吃饼食在唐代并没有形成一种风尚,饼食不过是一种日常面食,所以还不能把饼食跟月饼等量齐观。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文献。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下罗列了许多“蒸作”的食品,其中有“荷叶饼”、“芙蓉饼”、“羊肉馒头”、“菜饼”、“月饼”等名目。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中也列有“菊花饼、月饼、梅花饼”等名目。但是,这两处记载都没有中秋节联系起来。考虑到《膳夫录》中专门记述中秋节的节食时提到“玩月羹”而不及月饼,同时也考虑到有元一代不见月饼的记载,那么宋人所说的“月饼”大约是一种月形的普通食品,而非后世那种与中秋节不可分割的月饼。不少论著中将宋人所说的“月饼”当作中秋月饼之始,是缺乏书面根据的。由李约瑟、严济慈主编的《中华古文明大图集》是介绍中华文明的大部头著作,印制非常精美,可惜文字解说不尽如人意。比如介绍中秋月饼时说:“宋代的月饼种类繁多,有‘金银炙焦牡丹饼’、‘枣箍荷叶饼’、‘梅花饼’、‘菊花饼’、‘芙蓉饼’等。”这是根据《梦粱录》卷十六的记载来说的。但《梦粱录》只是在介绍“蒸作面行”卖的点心,并没有提到中秋节,而且还说“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这显然是日常食品。另外,所引食品名的句读也有疏失,“金银炙焦”和“枣箍”分别也都是食品名,未可连读。

不少论著还引用苏轼的一首诗来说明月饼的起源。如陈诏:《美食寻趣》:“苏东坡有咏月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已将‘月’,与‘饼’,联系在一起。”有的仅仅说“苏东坡有咏小饼诗”或“苏东坡诗”,不言诗题。其实,苏轼并无《小饼》诗,所引诗句出《留别廉守》,这是苏轼告别廉州太守张左藏时写的一首留别诗,“小饼”,指饯别宴会上的食品,与中秋节毫无关系。而且“嚼月,义为被咬去一口的月亮,也就是弯月,这跟象征团圆的月饼也扯不到一块儿。

真正明确提到中秋月饼的是明代文献。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下说:

“士庶之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由此看来,月饼作为中秋节的节日食品被人们普遍认同是从明代开始的。(以上内容参见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版)

 

中秋节诗词曲赋及歌谣选

 

我国民间视中秋节为丰收节、团圆节。对节庆活动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新春佳节。

中秋节月亮最大最圆。中秋节气候宜人,正是各种庄稼、果品成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株桂花树,中秋前后开起花来,满院生香。“兰桂齐芳”最为令人喜爱。

相对于一年中其他的节日,中秋节有着最为圆润美妙的内容,它传达出来的境界和团圆的亲情,也最富有诗意。中秋节是个富有诗意的节日。以下就是从众多的与中秋有关的诗词歌赋中选出的很少的一部分:

诸如:(唐)王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鯈然是玉京。

又王建(约765—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人。唐代诗人。有《王司马集》。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櫬气,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有诗文《东坡七集》等。

八月十五日看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骇莫恨,犹似浮江老阿童。

赞次潮头高儿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菪知坍主意,应教斥卤变系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哇霓。

安得夫差永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宋)苏軾《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引此诗时云:

“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向有白乐天《咏潮》诗日: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林和靖《咏秋江》诗云: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治平郡守蔡端明诗:

“天卷潮回出海东,人间何事可争雄?

千年浪说鸱夷怒,一汐全疑渤邂空,

浪静最宜闻夜枕,峥嵘须待驾秋风。

寻思物理真难到,随月亏圆亦未通。”

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

向于治平年间,郡守蔡端明内翰见其往往有沉没者,作《戒约弄潮文》云:

“斗、牛之外,吴、越之中,惟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乃其俗习,于此观游。厥有善泅之徒,竞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谓矜夸,时或沉溺,精魄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家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潮,必行科罚。”

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遏也。向有前辈作《看弄潮诗》云:

“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

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

且帅府节制水军,教阅水阵,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下水打阵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动鼓吹,前面导引,后抬将官于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帜满船,上等舞枪飞箭,分列交战,试炮放烟,捷追敌舟,火箭群下,烧毁成功,鸣锣放教,赐犒等差。盖因车驾幸禁中观潮,殿庭下视江中,但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伍,望阙奏喏,声如雷震。余扣及内侍,方晓其尊君之礼也。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内。是时正当金风荐爽,丹桂飘香,尚复身安体健,如之何不对景行乐乎?”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二: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青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故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投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禁中例观潮于天开图画,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

瞿佑(1341—1427),佑一作蕭,字宗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至周王府长史。

《看潮词》

嘉会门边翠柳垂,海鲜桥上赤栏錡。

行人指点山前石,曾刻先朝御制诗。

 

出郭游人不待招,相逢都道看江潮。

今年秋暑何曾减,映日争将画扇摇。

 

一线初看出海迟,司封祠下立多时。

须臾金鼓连天震,忙杀中流踏浪儿。

 

炉头酒美劝人尝,紫蟹初肥绿橘香。

店妇也知非俗客,奚奴背上有诗囊。

 

沙河塘上路歧赊,扶醉归来日已斜。

怪底香风来不断,担头插得木樨花。

 

步入重门小院偏,金猊飞袅夜香烟。

家人笑问归何晚,已备中秋赏月筵。

 

参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

“郡人观潮,自八月十一日为始,至十八日最盛,盖因宋时以是日教阅水军,倾城往看,至今犹以十八日为名,非谓江潮特大于是日也。是日,郡守以牲醴致祭于潮冲,而郡人士女云集,僦倩幕次,罗绮塞途,上下十余里间,地无寸隙。伺潮上海门,则泅儿数十,执彩旗,树画伞,踏浪翻涛,腾跃百变,以夸材能。豪民富客,争赏财物。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盖人但藉看潮为名,往往随意酣乐耳。’请范祖述《杭俗遗风》:“候潮门内至闸口沿江十里,均可看潮。八月十八为潮神生日,前后三日均有潮汛。始起之时,微见远处如白带一条迤逦而来,顷刻波涛汹涌,水势高有数丈,满江沸腾,真乃大观也。”

 

朱鹤龄(1606—1683),字长孺,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明诸生,入清不仕。有《愚庵小集·中秋踏灯问》三首:

晶晶金波濯采鲜,虬灯万点斗婵娟。

嫦娥也似多情思,下逐香尘看少年。

 

九陌荧荧不夜天,绛河光淡倍流妍。

道旁微有香风度,知是妖姬堕翠钿。

 

烟残蜡炬桂轮低,归舄三更曲巷迷,

何处艳歌吹玉笛,红楼缥缈碧梧西。

 

又:《中秋龙舟曲》三首

中秋灯市,仅见吾邑。父老相传:云始自万历中年。近又有龙舟之戏,每舟燃灯数十,鼓乐韬麾毕具,会于垂虹亭桥下,往来舞棹,旋折如飞,士女游观,远近云集,尤他邑所未有也。次雪,樵水先成诗,余踵而有柞,以纪一时岁华之丽。

火树银钉映月铺,琉璃片片闪重湖。

光明直欲连鲛室,惊吐骊龙领下珠。

 

虹亭云比幔亭多,凌乱珠辉涌素波。

应共塔灯流照远,明朝渔网笑空过。

(俗说塔上燃灯,明日网捕皆无获)。

 

喧阗鼓吹绕长虹,水马千盘皓魄中。

霜女素娥皆寂寞,夜深应会水晶官。

 

顾英白,吴江人,主要活动时期在明末清初。有《格轩诗草》、《唐诗汇选》、《明诗汇选》、《古文粹选》等.其中秋诗有:

江城秋灯篇

吳中灯市元宵盛,万户千门共辉映。

土风又见赛秋灯,龙冉彩鹢相夸竞。

昔日天家正太平,秋宵灯火彻江城。

争连冶袂探花饮,共踏长桥玩月行。

家家赌胜经营遍,插竹悬球光彩现。

制成彩胜出文鸳,剪就银花回舞燕。

还将百宝结流苏,绣户珠帘拟画图。

灿灿游人齐祛服,盈盈艳女特当炉。

豪门得赏鳌山景,深夜宁愁凉露冷。

钓雪滩边火树新,垂虹亭下星桥整。

别有殊方献鬼功,机关走马实玲珑。

雕锼云母矜滇巧,错落珍珠羡闽工。

最是龙舟喧夜掉,满湖丝管争欢笑。

枫岸遥闻兰气香,芦洲震听鼍声闹。

谁知鼙鼓揭天来,人去城空事可哀。

女墙吊月啼寒蟪,露井临风坠绿槐。

凄凉亦止十年馀,江上繁华转胜初。

何人不庆升平乐,每事还嫌旧日疏。

士谷灵祠高树帜,建作勾栏呈百戏。

歌时画栋遏云流,舞罢朱栏丛绮缀。

清秋明月胜元宵,宝镜悬空架彩桥。

仙乐霓裳云外听,天香丹桂月中飘。

秋灯更比春灯好,是处楼台似瑶岛。

步月争看啊雇来,踏灯又听清歌绕。

借问观灯孰可夸,千行宝炬拥香车。

竞梳高髻称浮渲,并曳新裾号月霞。

先时甲第多更主,宴乐灯筵靡旧侣。

游侠欢邀馔玉珍,屠沽意满尊金缕。

窄袖轻衫样最时,边关曲调有情痴。

止知胜赏年年是,岂料沧桑事事非。

萧条独有扬雄宅,不借馀光来照壁。

闲吟聊备采风篇,独看江秋芦月白。

清·钮秀《觚剩》卷一引此诗时云:“元宵张灯,是处皆然,而我邑独盛于中秋。且作龙舰数十,俱龙灯为鳞甲,蜿蜒垂虹、钓雪间。波光月色,上下辉映,香舆夹路,画舫盈湖,萧鼓管弦之声,达曙不辍。”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山东益都人.康热十八年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他的《饴山诗文集》中有咏中秋诗:《中秋例相馈遗,贫家此事都绝,

友人颇有以酒见饷者,喜而为诗》:

昨宵细雨洗馀熱,卧听寒声泛窗竹。

今朝晴天作好月,坐待清光媚幽独。

令节屈指不三日,比舍喧喧走僮仆。

寒家无往亦无来,闲看炊烟上墻绿。

故人相知到嗜好,美酒递致车连毂。

未放狂夫杯入唇,已见痴儿欢聒屋。

岂少贵人相饷遗,珍味充口帛盈簏。

因思天公换岁时,剩遣朱门臭新肉。

中厨佳酝贱于水,涓滴如余已沾足。

质衣更为买蝤蛑,不遣便便负此腹。

却笑阮公无好怀,官酒自供何事哭?

不学碧鹳裴家郎,寂寞荒园自埋鹿。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

 

钱琦(1709—1790),字湘人,一字湘莼,号玛沙,又号述堂,晚号耕石老农。浙江仁和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福建布政使。有《澄碧斋诗钞》。其中秋诗有:

 台湾竹枝词(选中秋士子聚饮,制大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得之,取秋闱抡元之兆)

玉字寒光净碧空,有人觅醉桂堂东。

研珠滴露书元字,夺取呼卢一掷中。

 

李廷扬,乾隆二十五年进士,历官广东按察使.有《遂初堂诗集》、《粤中吟草》及湘汉、粤西、滇南纪行诸稿。

《岭南月令诗十二首·八月》:

嫦娥嶂下采仙茅(葛仙遗丹,大庾岭生仙茅,貞岭东折为嫦娥嶂。八月采之,濯以嶂下泉,其色如玉。酒蒸晒之,益人真气。酿酒日春红,饮之益寿)。蓼水东来月满郊(八月蓼花水至,有月,必此岁多珠)。鸟逐秋风来入馔(雷州秋风鸟,中秋前五日,隨风丽至,香美殊常。后此则无),鱼名黄雀馈充庖(惠州黄雀,八月间鱼所化,十月,复化为鱼)。椰心作酒能延客(椰子树皮厚半寸,曰椰皮,自如雪肤,中空崖,有清浆升许,味如蜜,有酒气,日椰酒。苏诗:“美酒生林不待仪,言不须仪狄造也),榔面为糕可伴肴(桄榔树高五六丈,叶生于杪。叶下有须,如鹿马尾,其皮中有白粉,曰桄榔面,可食。海南有“槟榔为酒、桄榔为面”之语)。番塔灯前洒乐仔,踏歌满路是谁教(中秋夕,儿童燃番塔灯,以素馨茉莉作灯,踏歌于路,竟夜不辍,谓之洒乐仔)?

 

钱澧(1740—1795),字东迚,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有《甯园集》。

月饼诗——应湛弁廉使》

五十二年秋八月,十五夕月升湘江。

长沙万户设庶品,礼夜明神申厚杠。

瓜鲜藕洁枣栗实,就中饼味尤无双。

造作古籍未传法,后来递上谁能降?

三材取具油糖面,磊落芳洁堆瓶缸。

水溲成模入火炙,铁炉扬炭时铮鏦。

和酥馅果更奇绝,列肆错杂鱼豆桩。

是夕人家无老少,遨神福惠同纷咙。

已号中庭净扫地,旋呼东舍高拓窗。

须臾爆竹喧豗起,又值夜钟初一撞。

朱楼虚敞争彻擎,绿户窈窕微然釭。

肆筵畅怀对素魄,高唱随意发新腔。

最怜曲港蔽丛树,一杯仰把还移欆。

湛弇廉使好事者,貞恃词澜比飞泷。

索客赋饼六十句,律严韵窄人俱慌。

此体无论山东李,杜老晚笔犹难扛。

越B语我辞岂敢,章许变阵移麾幢。

怯胆果然一变勇,要学都卢飞缘撞。

重九刘郎慎糕字,笑尔真如邾莒邦。

斯人嗜欲日既启,饮啖岂必还敦庞。

糗饵粉糍亦已古,牢丸赋出词琮琮。

红绫分吃到进士,牙齿残落气还庞。

而况祀神报阴德,不极馨美母乃蠢。

放笔不觉一大笑,起窥残影惊吠尨。

阑干北斗尚西揭,年年吃饼不知愧,

儿曾陇亩勤耕糉。愿将原唱写示我,

细读得慰心倥倥。由夹空谷颼鼯径,

最喜人足来音跫。莫学韩子困张籍,

只知卷旆束空杠。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到处皆有,大者尺馀,上绘月官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面食者,谓之团圆饼。”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历官编修。有《洪北江全集》,其《辛亥小除夕避债沙河门侧因忆里中旧游及诸胜事爰成十二月词·八月》:

“ 十三甘,如元宵,十四十五光尤饶。

蒹葭庄,来鹤庄,更有芦墅菱堪尝。

归来楼上开扉望,正见光从海门上。

江波濯月月更凉,千户万户堆新霜。

层楼影向三更直,高下棱棱瓦檐湿。

更残女伴出走桥,行过八字刚三条。

颓颜难却邻姬请,更走乌衣及红杏。

庄家灯谜猜不完,曲巷更有花灯看。

打十番,跳百索,拦路复看飞鼠落,

兜鞋才了复堕复,南街怯行行北街。

君不见,团团明月方迎面,一入彩棚天不见。

近年中秋灯谜盛行,庄公子逵吉在里门,延名士十数人专司其事,以是所制尤脍炙人口。中秋前二日,恭值万寿圣节,居民皆结采为棚,张灯至五昼夜,大街及西瀛里尤盛。

 

梅霜崖《中秋瓦塔》:

不须缩版筑崚嶒,一柱擎空七级灯。

铜雀台灰余片片,灵光殿砾积层层。

烛龙鳞甲冲霄动,蛤蚌珠玑拔地升。

士女倾城齐伫望,芳辰皓月景弥增。

清·顾禄《清嘉录》卷八:“村民于旷野以瓦叠成七级浮屠,中供地藏王像,四围燃灯,谓之‘塔灯’。按:昆新风俗,是夕亦点塔灯(或用芦翼及琉璃)。郡俗,并七月晦日。或曰此以之照幽冥,非徒事游观也。”

 

袁景澜(生卒年未详),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有《吴郡岁华纪丽》十四卷,未刊,钞本藏苏州大学图书馆。

咏月饼诗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商阁启风秋,华筵设烟夕。儿女坐团困,杯盘散狼藉。术向齐民传,说听吴均发。岂惜千钱买,不作十字画,径宜玉指抟,软受瓠犀乾。悦口胜红绫,投怀俨白璧.蝦姥未容啖,鸶良难匹昏莫作画中看,宜饷抄书客。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失6道光十七年举人,历官荔波训导。有《巢经巢集》,中秋送瓜词六首,

一瓜偷摘谢园官,便当奇婴异样观。

始识康瓠真是宝,夭公也要洗眸看。

钲鼓表夭纸爆毬;儿童逐队闹如雷。

漫嘲此俗全无谓,酆都自绵一句来。

笑接青团便抚摩,明朝觅蒂恼园婆。

要勃根种生来好,只待投胎咒骂多。

(俗以得瓜主恶骂为吉兆),

人进谁甘伯道愁,都思百子瓮中求。

含情最是新来妇,倚户痴看不掸头。

先生老去爱凡落,也逐投蔗两不知。

乓汤饼会论功我。似介子推(俗送罢即归,果验,招燕客)。

知得谁家独子青,归来明月可中庭。

笑看牛女宵深后,同抱瓠瓜一颗星。

 

周宗泰:清代文人,生平未祥。《姑苏竹枝词·烧斗香》

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

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江浙一代中秋之夜女子们的活动。待星月升天,便焚香朝拜。香燃时,一家人团坐其旁于香烟缭绕中吃菱角,尝月饼,笑语风声。香一燃毕,便群呼夜游,走街串巷,携手唱歌,过一个欢乐的夜晚。斗香:这是一种特制的香。中间是一株插塔,塔级层叠,甚为玲珑,四旁用线香编作斗形,以接插塔上的香灰。(联袂(音妹):指并肩而行。袂:衣襟。)

 

郑大枢,清人。其《风物吟·抢元》:

夺彩抢元唱四红,月明如水海天空。

野桥歌吹音寥廓,子夜排灯一枕风。

八月十五分吃月饼,这是普遍的风俗。但在台湾却是抢元:抢印有“元”字的月饼,象征能考中状元。唱四红:高呼红四点。这是掷骰子的赢点。野桥歌吹:山野中桥上的音乐歌声。挑灯一枕风:指抢元的士子兴奋得睡不着,依然点着灯,躺着听外面的风声。

 

洪亮吉《跳月谣》

芦笙吹彻人欲还,眼波一瞥郎上山。

上山亦识侬心切,天际黑云来罩月。

 

苗族青年每当八月十五,正月十五,他们都要“跳月”。

 

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拜兔儿神》

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

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

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祭月需摆供桌,供桌上贴有用月光纸刻画的满月像,中有菩萨坐在莲花上,下面便是蟾宫桂殿,并有玉兔在殿前捣药。这种刻印画叫“月光纸”,也叫“月光神禡”。罗拜:围圈儿揖拜。儿神:也称“兔儿爷”。这是一种泥塑的玩具,高者二、三尺,矮者数寸。身披金袍,头戴盔甲,手中持杵臼,背插小旗,十分威武,尤为小孩所爱。这句说小儿女跟着大人参加祭月活动。待月出于东方,便燃起。妇女儿童先拜,男子后拜,也有的男人不拜。祭毕,撤供,全家在月下边享用供品,边赏圆月。

李孚,康熙时编修,《野香亭集》。有《都门竹枝涯:拜月光神》:

剖饼分瓜几案陈,今日同拜月光神;

归宁阿姊夫家接,目送哪知小妹嗔。

八月十五日夜女子要祭拜明月,但已婚女子这夜不能留在娘家。这首小诗告诉我们她要回婆家。:不高兴。

 

蔡云,清朝风俗诗人,吴俞匁,供财神,游月。

耗财供奉小财神,船拙垒笛夜喧天。

十千哪够一船费,月未上弦直到圆。

这里介绍清人过中秋节的两个风俗:一是供财神,为的是吸引美女前来观看,二是“走月亮”,女人们乘着月色游玩,甚多情趣。冶容人:美丽的女人。这句也点出女子在月下盛妆出游的风气,俗谓“走月亮”。山塘:江苏省吴县的一条河,自居易在苏州当太守时开凿。这句说整条河中都是船。从上弦月的夜晚玩起,直到月亮正圆的晚上。从阴历初八到十六,大约十天左右。弦:半月之名,其形一旁直,一旁两,如弓状。江南女子“走月亮”成为中秋最富有特色的风俗。

蔡云,吴觎:《走月亮》

木犀球压鬓间香,两两三三姊妹行。

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

晚上,家家妇女盛妆而出。尽管夜凉如水,她们还是穿手工罗制的轻装;尽管是在晚上,她们还是穿上最美的绣裙。她们头插桂花,结伴在月光下漫游,真如仙女下凡。她们或游风景名胜,或去庙中许愿,一直游走到鸡声高啼,才依依不舍的分手回家。木犀:桂花。翻恨:反恨,反怨。

 

清代文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烧斗香》

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

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江浙一代中秋之夜女子们的活动。待星月升天,便焚香朝拜。香燃时,一家人团坐其旁,于香烟缭绕中吃菱角,尝月饼,笑语风声。香一燃毕,便群呼夜游,走街串巷,携手唱歌,过一个欢乐的夜晚。联袂:指并肩而行。袂:衣襟。踏歌:边用脚踏地边唱歌。这是民间群歌的一种形式。

 

郑大枢,清代台湾人,风物吟:《抢元》

夺彩抢元唱四红,月明如水海天空。

野桥歌吹音寥寂,子夜挑灯一枕风。

夺彩:夺标,抢第一。抢元:抢印有“元”字的月饼,象征能考中状元。唱四红:高呼红四点。这是掷骰子的贏点。挑灯一枕风:指抢元的士子兴奋得睡不着,依然点着灯,躺着听外面的风声。

 

叶调元(1841—1850),又名苕园,字鼎三,浙江余姚人,著有《汉口竹枝词》一册,近三百首诗。

汉口竹枝词:《闺人节》

中秋云是闺人节,瓜果中庭礼月华,

一路送瓜图热闹,不知喜信应谁家。

中秋节又是妇女的节日。这首小诗反映了向结婚的女子送瓜的习俗。在月光之下,人们笑盈盈走街串巷,锣鼓喧天,为那些盼子的女人送去了希望。闺人节:女人节。这一天,女子不但要迎瓜,而且还有“冼眼”、“摸秋”等活动。“摸秋”则是到人家的田里去偷偷摸摸摘冬瓜,放在妇人床下礼月华,敬月亮。在院庭陈列瓜果,拜祝月。

 

关于月亮的诗就更多了,选录一些代表性的如下:

“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这些名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古代诗人都非常喜欢歌咏月亮: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杜甫:月夜

 

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唐)李端: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外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唐)李冶: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唐)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李紳:赋月

白乐天分司东都,朝贤悉会兴化亭送别;

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赋月”题为韵。

 

光辉

皎洁

耀乾坤

静空阔

圆满中秋

玩争诗哲

玉兔镝难穿

桂枝人共折

万象照乃无私

琼台岂遮君谒

抱琴对弹别鹤声

不得知音声不切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绅所写的一首宝塔诗《赋月》。从一个字到七个字,一行行叠起来,就像一座宝塔。很有意思。

 

元稹: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是元剧《西厢记》中的著名诗句,其出处原来在此。

 

元稹:重赠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唐)张祜:中秋月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唐)袁郊:

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白乐天:《咏潮》

 

早潮才落晚潮来,

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

杭州老去被潮催!

 

(唐)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商隐: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唐)赵拟:江楼感独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章孝标:八月

 

徙倚仙居绕翠楼,分明宫漏静兼秋。

长安夜夜家家月,几处笙歌几处愁。

 

 

(宋)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朱淑真:中秋月

 

杳杳长空敛雾烟,冰轮都胜别时圆。

风传漏报天将晓,惆怅婵娟又一年。

 

(宋)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

 

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

只恐月光无好恶,自怜人意有盈亏。

风摩露洗非常洁,地阔天高是处宜。

百尺曹亭吾独有,更教玉笛倚栏吹。

 

杨万里:八月十二夜诚斋望月

 

才近中秋月巳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一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

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宋)欧阳修: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宋)王安石:州桥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宋)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幕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宋)晏殊:中秋月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宋)黃庶:中秋夜月

 

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

天上必应霜露早,桂丛凋尽饱青光。

 

黄庶:月下小饮

 

举首孤轮不似遥,樽前狂气出云霄。

嫦娥不惜借丹桂,欲就高枝挂酒瓢。

 

(元)萨都刺:赠弹箏者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明)唐寅: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已深,目眩不得衔珠吟。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日。

 

(清)舒位:月夜出西太湖作

 

不抽帆子不安桅,两桨霜龍细细开。

半夜横风吹不断,青山飞过太湖来

 

(宋)苏軾《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搂,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宋)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醘酴,

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

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宋)潘阆:酒泉子·弄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宋)王琪:望江南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

浪花深处玉沉钩。

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摇落恨,

素娥应信别离愁。

天上共悠悠。

 

(宋)赵彥端:浣溪沙

 

凌虚风马来无迹,水净山光出。

松间孤鹤睡残更,唤起缑箫飞去,与云平。

新亭聊共丰年悦,一醉中秋月。

江山拟作画图临,乐府翻成终胜,写无声。

 

刘克庄:清平乐·玩月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宋)汪之量:唐多令·吴江中秋

 

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

忆故家、西北高楼。

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发,独悲秋。

失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

记当年,一片闲愁。

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元)萨都刺: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

悄无乌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

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

西风鸣窗梦魂单,霜落蒹葭冷。

 

(元)盍西村:市桥月色

 

玉龙高卧一天秋,宝镜青光透。

星斗阑干雨晴后,绿悠悠。

软风吹动玻璃皱,烟波顺流,

乾坤如昼,半夜有行舟。

 

(清)董以宁:满江红·乙巳中秋

 

记得当初,向膝下、时时欢笑。

到此际、剖菱剥芡,团圆偏好。

正待月华犹未冷,高堂已虑金风悄。

命小鬟、传语早添衣,频频道。

今夜月,依然皎。今夜冷,凭谁告。

念繐帷寂寞,乌鸦飞噪。

欲问冰轮回地底,可能还向慈颜照。

奈夜台、一去半年余,无消耗。

 

(清)納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愁中看,妤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元)张可久:越调寨儿令·西湖秋夜

 

九里松,二高峰,破白云一声烟寺钟。

花外嘶骢,柳下吟篷,笑语散西东。

举头夜色蒙蒙,赏心归兴匆匆。

青山衔好月,丹桂吐香风。

中,人在广寒宫。

 

(元)郑光祖:蟾宫曲·梦中作

 

带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薄薄。

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演妆,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宗方壶(元)双调 水仙子

居庸关中秋对月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

年年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

碧天遥难问妲娥,我独对清光坐,

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中秋节歌谣:

 

看月亮

 

初一一根线,

初二看得见,

初三初四像蛾眉,

十五十六大团圆。

(江西)

 

  月亮团团

 

亮团团,

真正好玩,

我走它也走,

我站它也站。

我来看看它,

它也把我看,

我跟它说话,

它假装没听见。

(云南)

 

月亮光光

月亮光光,

狗咬绵羊,

瞎子瞧见,

瘸子赶上,

哑巴出来,

骂一晚上。!

(流传于北京)

 

月娘娘,月娘娘,

下来吃饭饭,

妹妹一碗白米饭,

弟弟一碗八宝饭

 

月娘娘,月娘娘,

快快下来吃饭饭,

你件白衣裳,

亮你黑暗间。

(北京)

 

  大月亮

大月亮,小月亮,

哥哥起来做篾匠,

嫂嫂起来衲鞋底,

婆婆起来舂糯米,

隔壁孩子闻到糯米香,

一夜哭到大天光。

孩子孩子你莫哭,

你爹在田里栽糯谷。

糯谷开花,你吃粑粑,

糯谷结子,你吃果子。

(湖南土家族)向文搜集

 

月亮走我也走

 

月亮走,我也走,

我跟月亮提笆篓。

笆篓里面三升米,

我跟月亮送粥米。

笆篓里面三升谷,

月亮笑我我不哭。

(湖南)雷月新收集

 

月起月落圆缺歌

 

初一初二不见月

初三初四娥眉月,

初五初六一把梳,

初七八九月半边,

十一二里月多半,

十五十六月团圆,

十七十八,月起更发;

十九二十,人静亥时;

二十一二三,月起半夜间;

二十四五,月起鸡开口;

二十五六,月起一驾牛;

二十七八,日月相擦;

二十八九,日月一路走。

(慈利县)段雪琴唱,郭常青记

 

八月十五是中秋

 

八月十五是中秋,

雁儿离伴到衡州,

雁儿离伴声声叫,

妹妹离哥时时愁。

(祁阳县)演唱者:曾志云,

采录者:闯铁桥

 

赏月

 

八月十五赏月光,

手拿月饼泪汪汪,

只见天上圆圆月,

不见情哥在哪方?

进绣房,推纱窗,

一阵秋风一阵凉。

(安仁县)

 

一更明月照纱窗

 

一更明月照纱窗,

二姐独守在空房,

三郎一去无音信,

四个年头不回乡。

五更时节常辗转,

六月炎天夜更长,

七七之情常记清,

八月中秋天又凉,

九月重阳登高望,

实在思念我情郎

(长沙县).

 

拜月光

月光光,紫光光,

你出月光我点香,

奶奶拜月禾场跪,

讲句要我点根香。

一根香,保佑爷爷买田庄;

二根香,保佑奶奶寿年长;

三根香,保佑嫂嫂生贵子;

四根香,保佑哥哥上学堂。

我也对着月光拜,

一天一扎大麻糖。

(祁东县)

演唱者:段子成,采录者:张小补

 

我同月亮一路走

 

月亮走,我也走,

我同月亮一路走,

一走走到司门口。

司门口,真热闹,

吃的玩的样样有。

买得一只哈巴狗,

把得伢子牵哒走。

(长沙市)周琢瑚唱并记

 

月亮粑巴

 

月亮月亮粑粑,

到我门前吃腊茶。

腊茶谢,跟娘去;

娘上街,买金钗。

哥下府,带信来:

多买绫罗少买花,

打发妹妹送人家。

人家婆婆良心丑,

碓堂舂米碓堂守。

米也量,糠也量,

赖我偷米送爷娘。

爷娘不是穷爷娘,

金打柱头银打梁。

堂屋吃饭金筷子,

火炉吃版架牙床。

牙床高头盖锦被,

锦被高头绣鸳鸯,

鸳鸯高头滴滴油,

大姐二姐梳油头,

大姐梳的蟠龙髻,

二姐梳个插花头,

只有三姐不会梳,

梳个狮子滚绣球。

一滚滚到衙门口,

光见狮子不见球。

(吉首市苗族)黄老六唱,吴生琳记

 

月亮公公

 

月亮公公,

月亮婆婆,

牵着星儿过天河。

天河水,宽又宽,

公公的鞋子当船撑。

银牙签当篙杆,

婆婆的裙子当风帆。

扯根头发把船牵

呼噜呼噜过对岸,

一算已是大半年。

(株洲市)李克莎唱,谭畹兰记

 

  月光光海光光

 

月光光,海光光,

担担水,洗学堂。

学堂面前一眼塘,

三个鲤鱼砧板长。

呷一个,留一双,

留哒娃娃抬婆娘。

(溆浦县)

 

月亮粑粑

月亮粑粑,里面坐个爹爹(dia dia )

爹爹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装香,里面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绣花,一绣绣个糍粑。

糍粑掉到井里,变只青蛙。

青蛙蹬脚,变只鸦鹊。

鸦鹊上树,变只斑鸠。

斑鸠咕咕咕,和尚吃豆腐。

豆腐四只角,和尚吃菱角。

菱角溜溜尖,和尚上了天。

天又高,打把刀。

刀又快,切好菜。

菜又甜,过好年。

杀猪宰羊过大年。

(岳阳县)

 

月娘万丈高

 

月娘万丈高,

骑白马,带腰刀;

腰刀快,切白菜;

白菜老,切黄草;

黄草黄,切猪羊;

猪羊血,变个鳖;

鳖下蛋,变个燕;

燕会飞,变棵麦;

麦肯长,变个网;

网打鱼,变个驴;

驴推磨,变冷柁;

柁拉麦,变个大石碑。

(山东)

 

 

月亮走

 

月亮月亮明明,

走路带个烧饼,

一边走,一边咬,

到月底,吃完了,

下月十五又圆了。

(河北)清秀搜集

 

月亮圆

 

月亮圆,中秋节,

又吃月饼又赏月,

穿新袜,换新鞋,

也跟奶,也跟姐,

上趟前门逛趟街。

(河北)王永搜集

 

  拜月扣星歌

 

月,月,月,

拜三拜,

休教儿生疥。

参儿辰儿,

可怜溺床人儿。

——《帝京景物略》

 

看天

 

月亮圆圆,像个盘盘,

我要上丟,找你玩玩。

星星晶晶,好像明灯,

我要上去,拿你照明。

天河长长,好像长江,

我要上去,坐船逛逛。

(河南)

 

月亮歌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月亮尖尖,

水里月亮弯弯。

天上月亮挂秋千,

水里月亮当小船。

(上海)

 

月亮光光

 

月亮光光,

打开城门洗衣裳;

衣装洗得白白净,

明天好去看姑娘。

——《歌谣》第1卷第37号

 

月亮亮

月亮亮,月亮亮,

家家囝囝出来白相相,

白相相,白相相,

拾着一串小炮仗

——乒乒乓,乒乒乓,

乒乒乓乓好像放洋枪;

放完炮仗看月亮。

——录自《儿童歌谣》

 

圆圆和圆月

 

圆圆远远叫圆月,

叫来圆月来赏月,

圆圆说:月月圆,

圆月说:圆圆月。

圆圆说:圆月的眼圆比月圆,

圆月说:圆圆的圆眼赏圆月。

究竟是圆圆、圆月的眼儿圆,

还是圆圆的月儿圆。

——录自《绕口今》

 

  月光堂堂

 

月光堂堂,

照见汪洋。

汪洋水,

漫过菱塘,

风吹莲子香。

(浙江)录自清·郑旭旦輯《天籟集》

 

节序歌

 

大年初一出天行,

新衣新帽敬天神,

拜年须说吉祥话,

酒肉茶糖待客人。

 

正月十五闹元宵,

龙灯狮子锣鼓敲,

元宵团子锅锅煮,

爆竹花筒处处烧。

 

三月三日好踏青,

绿女红男结伴行,

扯回地菜煮鸡蛋,

都说延年去病灵。

 

过了寒食是清明,

挂山钱纸插上坟,

焚香秉烛低头拜,

庇佑儿孙靠祖宗。

 

五月五日是端阳,

结艾悬蒲葛蔓长,

山中采药避瘟疫,

白糖粽子酒雄黄。

 

六月六日天贶节,

男晒图书和谱牒,

女晒衣裳不起虫,

羊肉团鱼除暑热。

 

七月中元有四天,

神主排排祀祖先。

烧包或做盂兰会,

耗费金钱万万千。

 

八月十五是中秋,

家家赏月有来由,

月饼麻糖菱角藕,

团圆欢笑乐无忧。

 

九月九日是重阳,

登高为了避灾殃,

名山顶上良朋聚,

担酒提肴往返忙。

 

冬至时逢复一阳,

收入打扮进祠堂,

大祭从来有大嚼,

祖先余荫宰猪羊。

 

腊月廿四过小年,

恭送司命上九天,

道人赚得钱和米,

谁见神灵赦罪愆?

 

一年过完是除夕,

欠债人家都着急,

富人杀猪又宰羊,

穷人躲账“做皇帝”。

(湘乡市)演唱者:邵白,采录者:曾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