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培水 菲律宾《世界日报》社社长陈华岳先生 惊悉华岳先生不幸于二月十日下午逝世,享年八十八岁。虽然知道他于去年十二月底进入医院,并且已届高龄,但是听到他...
Author: Editor 11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南方许多省市的福利院数千婴幼儿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了解这一情况后,紧急向中央报告,调集奶粉和肉类。时...
菲律宾侨商、中国侨商联合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王永义与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先生交换纪念品 (特约通讯员刘文报道)2019年11月18日下午,中华侨台体育联合会会长王永义一行6...
作者:梁英明 【摘要】今年4月17日的印度尼西亚总统选举已经落幕,同日举行的国会和地方议会选举也已结束。选举结果显示,佐科•维多多以55.5%的得票率,再次击败老对手普拉博沃而...
丘 立 本[①]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外国政府对侨民问题的一般态度和政策走向,着重考察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印度、墨西哥和菲律宾等过去和现今移民 流量与存量巨大的移民输...
丘 立 本 中国社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对外开放的时候,世界上开展侨务工作的国家还寥寥无几,曾几何时,据不完全的统计,今天不同程度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国家...
丘 立 本 中国社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中国刚刚对外开放的时候,世界上开展侨务工作的国家还寥寥无几,曾几何时,据不完全的统计,今天不同程度地开展这项工...
作者:梁英明 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这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经济水平差异的国家或民族之间,以及经济利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
梁英明 作者 梁英明 随着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已经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新兴的经济大国和对外贸易大国。在展望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
(《世界华文媒体》特约记者贝侨声北京报道)《归国华侨史料丛书》(北京篇)第二卷首发式暨中护航“侨之家”2019新年饺子宴活动, 于2019年1月10日上午在中护航大厦举行。中国侨联基层建...
陈 萍 在抗战的年代里,我与一批干部和烈士的子女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来到延安时不满12岁, 上边区中学, 去通信学校, 从军委三局的岗位又被抽调到新华社,青春在学习和工作中匆匆走着...
作者:王唯真(1923年3月——2006年5月) 图为回国抗战时的王唯真 “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我14岁,正好初中毕业。我就读的菲律宾马尼拉南洋中学,当时是华侨进步师生比较集中的学...
作者:傅秋冰 傅秋冰在瑞士西昂古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与巴西政府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为了拓展两国友好关系,增进交往,我国派出了新闻、贸易代表机构赴巴西首都里约热内...
作者: 马云霞 马云霞 我从1956年参加工作起,一直担任新华社保育员,文革中因爱人被打成“走资派”、“黑帮”而受到了牵连。1970年,我得到通知将被下放到新华社山西永济干校,想到...
作者:张明贵 张明贵在新华社河内分社楼前留影。王唯真摄 1958年我从越南人民军转业到河内,有幸认识了王唯真同志,得以进入新华社河内分社工作。1960年唯真同志离任回国,我们一...
作者:徐熊 徐熊近影。 1982年,王唯真同志在新华社为华裔美国客人举办了一次隆重、热烈而亲切的宴请,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在文革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久举行的。那时的中...
作者:熊蕾 熊向晖夫妇和女儿熊蕾。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父亲熊向晖,我只能说,他很“另类”。 上初中以后,第一次从一位大姐姐那里知道父亲做过地下工作的经历,我非常惊讶。怎么...
作者:王 枫 父亲对中医治疗十分热衷。记得小时候看到他有许多细长的银针和用来消毒的酒精棉球,时不时地给自己扎上两针,一副面不改色的样子,让我心中充溢着敬畏。他因不适应北...
作者:梁英明 自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获得独立,中国侨民陆续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印度尼西亚的华裔公民后,表明他们在政治上已经选择了“落地生根”的道路。然而,所谓华人问题依...
作者: 肖梓树 肖梓树近影 我曾告别可爱的故乡湖南, 借着滚滚的车轮北上, 迈入令人羡慕的新华社, 跻身神圣的新闻行列, 挥毫泼墨写春秋。 才华横溢的众前辈, 铸...
作者:王殊 王殊近影 我在新华社的老同事王唯真与癌症斗争二十多年后,终于在五月初走了,他八十三岁当然也属高龄了,但老同事们想到他一辈子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仍感到很惋惜。王唯...
作者:程蓝江 程蓝江先生近影。 伫立加州海滨西望故国,缅怀唯真兄辉煌灿烂的一生,我同许多海外侨胞一样,为他这位杰出的爱国归侨、英雄记者而深感自豪。我敬佩他为祖国和人民竭...
作者: 包奇洪 包奇洪近影 与王唯真近距离相处,是在“文革”的特殊年代里。历史风尘拂去了我脑海中的许多往事,但是这段日子,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清晰。 1967年的12月5日,北京已是...
作者:李永红 作者从印尼回到祖国时的青春留影。 在我的人生走入最低谷时,能得到归侨前辈王唯真的帮助,是我今生难以忘怀的事,虽然我从来也没有见过他,但我感激他、敬仰他,他...
作者:陈家保 陈家保在越南 王唯真病逝的噩耗传来,令我感到突然和痛惜。此前不久,在新华社侨联的春节联欢会上,我还同他握手、交谈,谁知这次见面竟成了永诀。 上个世纪五十年...
作者:毛众役 毛众役青年时代留影。 王唯真离开了我们,我是在鲁谷小区的布告栏上看到讣告才知道的。我来到八宝山,看到了他的亲属和社里的许多老同志。在那里,我只能用我的相机...
作者: 桑全利 桑全利海边留影 2010年,我在新华社《老年生活》月刊第一期上发表文章《一张珍贵的照片》,详细记述了1968年7月陈毅外长代表周恩来总理前往首都机场,迎接被印尼...
作者:叶华 叶 华 1946年我十七岁,日本投降后,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建设,正兴高采烈地准备大干一场。我们从重庆《新华日报》乘坐木炭车开赴南京,筹建《新华日报》分馆。 分馆经...
作者:卫元理 1986年王唯真与作者(右)在黄帝陵古柏前。 王唯真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革命前辈,成绩卓著的党的新闻战士和资深记者。对于他的溘然长逝,我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无比...
作者:范霖 退休后的范霖 XX: 你好! 最近在家中整理东西,翻阅了一些旧材料:一是新华社六十周年纪念册,看到了一张非常熟悉的照片,那就是你们兄妹三人在《纪念我们的父亲王唯...